交流道(互通式立交桥),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如中国大陆简称互通立交,台湾作交流道,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交汇处,马来西亚作交通枢纽或道路枢纽。它是高速公路与其他公路交会时,利用立体交叉与数个匝道(ramp)引导车辆转换不同公路的交通设施。系统交流道(System Interchange)是指高速公路与另一条高速公路之间提供连续、快速的交通转换功能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而高速公路与普通道路之交叉口,在中国大陆则称之为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Service 互通式立交桥)。

系统交流道之类型

系统交流道,泛指两条以上封闭式道路的交会点,车辆走向自成一个系统,不干涉其交汇处以外的道路交通。依道路等级交汇有以下分类:

系统交流道在亚洲(如台湾)、美洲(如加利福尼亚州艾奥瓦州明尼苏达州华盛顿州)等世界各地均有使用。

四方向

四方向交流道允许车辆从四个方向进入和离开,是最基本的交流道形式。

苜蓿叶型

苜叶型(Cloverleaf)交流道设置四个环形匝道,让左转车辆行驶约270度的环道后自右侧汇入高速公路。优点在于无平面交叉,匝道不互相干扰。缺点为占地面积大,且路线迂回较长,两环间的路段也容易形成交织路段。

环状型

环状型(Stack)交流道设置全方向的高架半直接式匝道穿越两高速公路间,与对向右转匝道相互汇流后再汇入高速公路。其交流道层数多,无苜蓿叶型容易产生车流交织的缺点,但造价较昂贵。

环状苜蓿叶型

环状苜蓿叶型(Cloverstack)是苜蓿叶型交流道和环状型交流道的结合体,不但拥有环状型交流道的优点,造价也比较便宜。

漩涡型

漩涡型(透平机)交流道是环状型交流道的变形,比起前者可减少交流道的层数和造价。通常使用于较少车流量或崎岖的地区。

三方向

混合堆叠型(Mixmasters)交流道是环状型与喇叭型交流道的结合体,利用多条高架匝道连结各路线,匝道有时平行主线,不一定是同方向。

喇叭型

喇叭型(Trumpet)交流道是高速公路与其他公路交叉,出入口皆位于同一处,因设置两条直接式匝道、一条半直接式匝道与一环道形似喇叭而得名。

Y型

Y型(Directional-T)交流道是喇叭型舍去环道,改以路线较长、起伏较大的半直接式匝道连接。适合车流量需求较高或采用匝道收费之高速公路系统使用。

双方向

双方向交流道允许车辆从两个方向进入和离开,适用于较少车流的地区。

分叉转换式

篮网式(basketweave)交流道在相同方向上两条高快速道路,行驶的车辆使用在两个行车道之间产生的高架桥或下坡道进行路线切换,优点是不导致车辆交织。

分岔式

分岔式(Partial Y)交流道是Y型舍去一边的匝道而成,也可看做一条道路从左右两边分出匝道,再合并为一条独立的快速道路。

双C型

双C型(Double C Type)交流道是由两个C型环状道组成,特性亦与分叉式交流道相同。

一般互通立交之类型

钻石型

钻石型(Diamond)交流道,又称菱形交流道,此型式之动线较单纯、用地较小,但交通量大时容易堵塞。

部分苜蓿叶型

部分苜蓿叶型(Parclo)交流道是钻石型混合一到三条非直接式匝道(环道)而成,与苜蓿叶型相比,在取得土地兴建的弹性更大。

单点钻石型

单点钻石型(Single 小数点 Urban Interchange, SPUI)交流道由钻石型改良而成,将四个左(右)转匝道集中于一点,并仅需设置一处号志。

环岛型

环岛型(Roundabout)交流道主线由高架形式通过,相交处由环岛来疏导车流。

出口匝道

出口匝道在双向的其中一向或两向仅设置出口方向,无法进入高速公路或快速公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