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羌白镇

羌白镇

羌白镇,是中国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其位于大荔县城西南13公里处,东与东七、石槽乡相接,南与八鱼乡、下寨镇毗邻,西与渭南市的官路乡连畔,北与浦城县的铒、本县的冯村乡隔河相望。辖区总面积128.3平方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5.8万人(2018年),耕地面积13.9万亩。

明时置羌阳乡羌白里。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改为镇,是皮货生产销售的集散地,其繁荣兴盛仅次于大荔县城,号称“大荔首镇”。光绪二年(1877年),羌白为西南乡第二保。民国时期,置羌白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设四区、羌白乡。1958年改称羌白人民公社。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为建制镇,仍名羌白镇。

羌白镇聚焦“农业兴县”目标,全力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质量效益。2023年全镇种植秋延椒1.3万亩,西甜瓜2.1万亩,红薯1万亩,阳光玫瑰0.8万亩,2022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15062元。

历史沿革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马援羌族白纳目希汗于此,故名羌白。

明时属美阳乡。

清时属西南乡,乾隆(1736—1795年)时设立集镇咸丰年间(1851—1861年)设县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设县佐公署。

1949年后,建立羌白区。

1950年,属四区。

1958年,成立羌白公社。

1983年,政社分设建立羌白乡。

1984年,改为羌白镇。

2011年2月,八鱼乡并入羌白镇。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羌白镇地处渭北平原北部的渭河一级阶地,北傍北洛河,南依沙丘,地势北高南低。 

气候特征

羌白镇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干湿分明,气候多变。多年平均气温12.5℃,无霜期年平均210天。年平均降水量63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以8月最多。 

自然灾害

羌白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低温、连阴雨、大风等。最严重洪涝灾害分别发生在2003年8月、2005年10月,渭河洪涝灾害造成堤坝内28999.5亩秋季作物绝收。最严重的一次连阴雨发生在2011年9月,造成全镇倒房123户145间、倒墙103堵,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50万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羌白镇辖羌白1个居民委员会,羌东、羌西、小寨、石碑、南德、姚寨、太丰、焦家、明水、寺前、梁家、户军、白村、留村、布头、新桥、赵家湾、阿寿、南庄、八鱼、伴道、东营、西营、小庄、罗何25个行政村;下设176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羌白镇下辖1个社区、22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羌白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羌白镇辖区总人口5768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595人,城镇化率11.4%。总人口中,男性29400人,占51%;女性28280人,占49%;14岁以下14300人,占24.8%;15—64岁31300人,占54.3%;64岁以上12080人,占20.9%。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48.9人。 

截至2018年,羌白镇户籍人口59998人。

2021年6月11日,大荔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羌白镇常住人口为4634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羌白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 

2018年,羌白镇有工业企业7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103个。 

第一产业

2011年,羌白镇农业耕地面积13.9万亩,人均2.4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粮食生产36000吨,其中小麦2200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作物、蔬菜等。2011年,羌白镇棉花种植面积1.7万亩,产量1190吨,可向社会提供920吨商品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6250吨;蔬菜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24000吨,黄花菜1500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截至2011年末,羌白镇生猪存栏20415头,羊存栏10783只,牛存栏3062头;家禽饲养量6.28万羽。截至2011年末,羌白镇累计造林1.2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2万株。2011年,羌白镇水果种植面积9600亩,产量13360吨。2011年,羌白镇有大型农业机械140台(辆)。 

第二产业

截至2011年末,羌白镇工业企业85家。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羌白镇已形成八鱼和羌白镇两个集市,个体工商户216户。截至2011年末,羌白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709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069万元。

乡镇农业

羌白镇地势平坦,土质属亚黏土,以种植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果菜等农作物,盛产西瓜。素有同州西瓜第一镇之美称。2002年申报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了“同州牌西瓜”商标,2003年5月被省农业厅批准为无公害生产基地。近年来,镇领导一班人结合本镇实际,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设施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反季节瓜果菜,突出发展肉食类牛羊禽,积极发展以冬枣为主的优质杂果的经济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一万八千”致富工程,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全镇特色农业多元发展,规模效益不断增长,基本形成了以大棚西瓜为主导产业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新格局。

截至2005年,全镇种植西瓜25000亩,建棚30000个,其中4~6米棚18000座;8~12米棚12000座,比露地西瓜提前2个月上市。品种有早冠农、秦绿二号、新缰龙人、黄河黑抗5号等20多个品种,总产量6.25万吨,总收入6000万元,亩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同时全镇建立了优质冬枣甜瓜哈密瓜黄花菜、秋延椒、节能日光温室、杂果林及畜牧业养殖为主的“八个千”示范基地,种植冬枣1200亩,黄花菜3500亩,日光温室56棚,哈密瓜1500亩,甜瓜5000亩,秋延椒2500亩,优质杂果2000亩。

畜牧业养殖牛存栏1600头,羊存栏3200只,猪存栏4500头,养鸡专业户35家,鸡存栏13580只。全镇特色农业总产值达到9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1年的840元上升到2100元。

工商业

在“抓项兴镇、以工促农”的思路指导下,全镇的工商业及乡镇企业、第三产业、民营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在政府指导和扶持下,依托当地麦秸和棉花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以造纸、棉花、纺织、粮食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总数已达到90个。2001年,全镇棉花加工迅猛发展,个体、联办、股分上齐上,农民纷纷办起了棉花加工厂,总投资1000多万元,建厂面积4万平方米,成立了“鑫桥”等棉花加工有限公司6家,建立起了以新桥村、布头村为中心的棉花加工基地。截至2005年底,棉花加工业已发展到56家,成为全县最大的棉花加工交易市场,年产量为10489吨,总产值可达8000万元,安排剩余劳动力4850人。同时改造更新设备,引进科技人才,加强科学管理,提升企业品位,目前全镇有中级管理科技人才12人,初级管理科技人才33人。此外建立了电子农务信息和网上销售网络,设备产品已达国标。为加快企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投资400万元的恒瑞纺织有限公司和投资150万元的白村纸制品公司。投资80万元的刘村明珠面粉厂等相继建成投资,新增个体户49家,个体工商户350个。逐步形成了造纸、棉花、纺织、粮食加工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1.2亿元,实现利税180万元。

文化

李氏家族墓地

李氏家族墓地,位于大荔县羌白镇八鱼村。大荔李氏家族墓地墓葬结构之特殊,石刻工艺之精湛,加上丰富的墓志内容,它为研究清代地方家族的源流与兴衰、墓葬制度、雕刻艺术乃至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官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研究结果表明,大荔八鱼李氏家族是清朝渭北一带较有影响的大宗族、大地主、大富商,系大荔县之首富,为当地很有名望的盛族名门。李家有静远、明远、致远和志远四大堂号,家族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其遍布全国各地的商号以“万”字头命名,主要经营盐、绸缎、粮食等,其中以万顺得、万顺贵布庄为最大。由于有读书为崇高的家族理念,李氏家族子弟从小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良好的家教与学风,使得李氏家族中的一代又一代成员都能自立自强,创业守成,以致家业越来越兴旺。在大荔八鱼李氏家族墓地中,石室墓最具特色,其数量之多,结构之奇特,用工之精细等,这在陕西省乃至全国的清代家家族墓地方面系首次发现。墓葬用富平青石套合成院、庭、室完整布局的豪宅建筑风格,表达了营造者力求以富足、美好生活的场景慰藉不死生物的意念。 

2013年5月3日,李氏家族墓地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

羌白镇境内108国道穿境而过,连接大华路和渭南市,还有乡道吕苏公路、石小公路亦穿境而过。通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

社会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羌白镇图书室7个,建筑面积350平方米,藏书35280多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30人。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手工面花、剪纸等。2011年5月,开通有线广播站13个。截至2011年末,羌白镇有线电视用户138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9%,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24小时。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羌白镇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600人,专任教师50人;小学22所,在校生2400人,专任教师12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2所,在校生400人,专任教师4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5%,小升初升学率99.6%,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主要学校有大荔县羌白初级中学等。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羌白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个,卫生院2个。公立卫生机构床位3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6张,固定资产总值2万元。专业卫生人员7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人,执业医师8人,注册护士1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人、执业(助理)医师0.2人、注册护士0.3人。2011年,羌白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4000人次,住院手术台55次,出院病人1400人次。2011年,羌白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8500人,参合率85%。

社会事业

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全镇现有中小学21所,在校学生5840人,教职员工682人,其中达标的中小学4所。羌白初中建有四层高的教学大楼和公寓楼两幢,各类教学设施完备,教室、电教、仪器、图书室、试验室全部达标参在校学生1500余人,教职员213人,每年中考名列洛南片前茅。先后获得了“五星级文明学校”。“市级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羌白地段医院建有门诊大楼一幢,设有外科、内科、妇科学等8个门类,医疗设施先进,有B超、透视机等现代化仪器,设有床们68张,已成为大荔县西南部农民投医看病的中心。全镇有村级及个体医疗站32所,遍及各村,为农民防病、看病提供了方便。文化体育事业日益活跃,镇有文化站,影剧院,村有自乐班,每逢农闲和假节日,镇村组纷纷举办形式多粹钓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2000年以来,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群众性的秦腔演唱大赛。羌白镇木偶剧团、自乐班等塞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全县农村的各个角落,占领了农村阵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健全,镇有科技服务站,村有农业技术培训学校,组有农业科技指导员,服务站定期向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每月向农民发放《羌白农业》等科技资料,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实用技术,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的能力。

基础设施

近年来,先后投资600万元实施了农村低压电网改造,17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标准化用电;投资800万元实施镇村主干道硬化升级改造,完成了新桥至布头,梁家至白村,羌西至焦家,羌西至石碑,刘村路、户军路全长40公里的水泥路铺设工程;投资350万元对18.5公里渠道进行了衬砌,新打机井770眼,变压器147台,架设线路380千米;投资500万元,实施了人饮改水工程,在镇东建有西苑供水站,解决了全镇14个行政村3万余人饮水问题,投资600万元,实施了中小学危漏房改造工程。改造面积8000平方米,17个村办小学都新建起了标准化教学楼。全镇基础设施良好,实现了“四通两化”目标,即:村村通电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村办小学楼房化,用电设施标准化。目前,全镇交通方便,道路平坦,交通四通八达,邮政、电信网络遍及农户,固话率达90%以上。

城镇建设

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规划为纲,基础先行,突出重点,分段实施"的思路,对镇区街道进行了规划和建设。近年来,争取项目资金300多万元,对东街、西街、北街进行了扩宽改造,整修了排水设施,硬化铺修了水泥路面,实施了硬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同时开辟扩建了羌白镇综合贸易市场,新建两层26间综合贸易大楼,吸引了客商、个体工商门店发展到275个,使小城镇的聚合功能和辐射功能很快形成,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街道平坦宽阔,路灯彻夜通明,商业网点布局合理,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齐全,每逢农历四、九集会,市场繁荣,日营业额在300万元左右,羌白小城镇已成为洛南县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参考资料

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4-03-28

大荔羌白镇的" 会" :千年古镇的文化遗存!.大荔县大荔之窗运营中心.2024-03-28

【美丽大荔 一村一故事】之羌白镇.中国共产党大荔县委员会宣传部.2024-03-28

羌白镇:特色产业硕果累累 西甜瓜争“鲜”上市 助农增收.大荔县人民政府.2024-03-28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5-29

大荔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二号).大荔县人民政府.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