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德河(英语:Helmand River或Hirmand River,希腊语:Etymandus,波斯语:Darya-ye Hirmand),为流经阿富汗和伊朗内陆河,长1300公里。发源于阿富汗的塞尔塞勒库巴巴山(Selselehye Kuh-e Baba),流经阿富汗西南部至伊朗东部,最终注入伊朗—阿富汗边境的哈蒙湖。赫尔曼德河是阿富汗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拥有阿尔甘德河(Arghandab)等多条支流。赫尔曼德河流域主要分布于内陆三角洲上部平原,属于极度缺水地区。

河流简介

赫尔曼德河谷曾经是中亚的旺盛农业中心,但由于土壤侵蚀和盐碱化,现大部分已成为荒漠。流域内水资源较为丰富,阿富汗很早就注意该河流域的开发。1947年开始对赫尔斯曼德水系进行水文研究,1949年11月成立了赫尔曼德流域管理局(HVA),综合开发赫尔曼德河流域的经济。在距赫尔曼德80公里(50哩)上游地方建有一座水库,用于灌溉与防洪,并在该城以北不远处建有水坝将水引入灌渠。水库以下,两岸大都已辟为灌溉区,形成一条人口稠密的富饶地带。

赫尔曼德文明是以赫尔曼德河命名的,主要指的是伊朗的锡斯坦和阿富汗的坎大哈之间这一区域所见到的文化融合现象。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文化融合不断增长的现象,标志着众所周知的区域化趋势的开始”。其代表性遗址包括伊朗的Shahr-i Sokhta(意为被焚之城)和阿富汗的Mundigak,形成期大致在公元前四千纪晚期到三千纪早期。 现代,赫尔曼德省河维系着伊朗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和阿富汗坎大哈省、赫尔曼德省的发展,21世纪初伊朗将该河下游80%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生产,阿富汗则将从赫尔曼德盆地抽取的98%的水资源用于农业部门。赫尔曼德河流域年降雨量500~125mm,平均为250mm,上游多、下游少,由东向西递减。降雨90%以上发生在12~5月。

主要支流

赫尔曼德河主要支流有瓦尔汉(Varhan)河、穆萨堡(Musa Qal'eh)河、阿尔甘达卜河(Arghandab)、卡达奈(Kadaney)河、哈什(Khash)河、法拉(Farah)河以及哈鲁特(Harut)河等。其中卡达奈河是其最大支流,该河发源于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界处,河流由东向西流,先后接纳洛拉(Lurah)河、塔尔纳克(Tarnak)河以及阿尔甘达卜(Arghandab)河等支流后,在坎大哈省以西120km处汇入赫尔曼德河。

阿尔甘达卜河(Arghandab)是赫尔曼德河的支流,四条河水汇入其中,一道奔入赫尔曼德河。阿尔甘达卜河水主要被用来浇灌干旱的坎大哈平原。

治理开发

鉴于赫尔曼德省河对沿岸居民生活与生产用水的重要价值,阿富汗早在1947年就开始对赫尔曼德水系进行水文研究,1949年11月成立赫尔曼德河流域管理局(HVA),综合开发该流域的经济价值。1973年,阿富汗与伊朗签订了《阿富汗—伊朗赫尔曼德河水条约》(Afghan-Iranian Helmand River Water Treaty)。为提高双边制度化合作水平,两国同意成立赫尔曼德河委员会,共同处理水量监测与分配问题。 2006年1月,伊朗能源部与荷兰的水力研究所制定综合水资源管理计划,通过分析锡斯坦流域的水文、生态、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为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水电开发

20世纪50年代,美国建成卡贾基水电站大坝,意在向当地引进灌溉和发电技术,发电项目始于2002年。 2004年,美国国际开发署投资5亿美元用于卡贾基水电站的扩建工程。 2016年,美国国际开发署援助阿富汗三台涡轮机并使之投入使用,使卡贾基水坝的储水量达17.15亿立方米,装机容量高达52.5兆瓦。 2022年7月,阿富汗塔利班启动卡贾基大坝二期工程。

水利灌溉

博加拉(Boghara)引水坝,位于格里什克城上游8km的干流上。右岸渠长58km,左岸渠长97km。最终灌溉面积可达10.5万公顷。干渠上建有2400kW的小型水电站。

阿甘达布(Arghandab)坝,位于坎大哈东北33km的支流上。土坝,坝高63m,库容4.6亿立方米,可灌溉4万公顷农田。

2020年,卡玛尔汗大坝完建。这座大坝可储存超过5000万立方米的水,为阿富汗尼姆鲁兹省的175000公顷农田提供灌溉。 2021年,卡玛尔汗大坝开始蓄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