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刀鱼
蓝刀鱼(拉丁学名:Pseudolaubuca 中华缺翅虫;英文名:silver 欧鳊),学名为飘鱼,白面刺尾鱼为飘鱼、篮片子、篮刀片、薄削等,为鲤形目、鲤科、飘鱼属鱼类。广泛分布于除西藏高原外的中国各地。
蓝刀鱼体长,头部和身体极扁薄,体背部轮廓平直。口端位,斜裂。下颌中央具丘突,与上颌中央的凹陷相吻合。眼大。体鳞较小。背鳍短小,无硬刺,最长鳍条约为头长之半。臀鳍基部长。尾鳍深叉,下叶稍长于上叶。蓝刀鱼为上层鱼类。喜成群漂游在水体表层,因而得名“飘鱼”。杂食性鱼类。以小鱼、水生昆虫、浮游动物及植物碎屑等为食。
蓝刀鱼为常见的小型经济鱼类,一般体长70-140毫米,最长可超过26厘米。个体虽不大,但分布甚广泛,繁殖力强,数量相当多,为一种极普遍的食用鱼。其肉质颇佳,若制成罐头,其价值应同沙丁鱼不相上下。
分类与命名
蓝刀鱼(Pseudolaubuca 中华缺翅虫),学名为飘鱼,体色银白色,故名。喜成群漂游在水体表层,因而得名“飘鱼”。属于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飘鱼属。常见的飘鱼属鱼类有银飘鱼(P. argenteus)、寡鳞飘鱼(P. engraulis)。
特征
蓝刀鱼背鳍ⅲ-7;臀鳍ⅲ-25;胸鳍ⅰ-14;腹鳍ⅰ-8;尾鳍ⅵ-17-ⅵ。侧线鳞64(9~10)/2+4。鳃耙外行5+10,内行4+11。下咽齿2,4,5-4,4,2。
体长形,一般12~15厘米,最大可长至26厘米以上,很侧扁,体高为体宽2.8倍;腹缘自喉部到肛门皮棱发达;体长为体高4.1倍;为头长5倍。头侧扁;侧面三角形,自眼后缘到鼻孔下方有半透明皮脂;头长为吻长4.1倍,为眼径4.6倍,为眼间隔宽3.7倍。吻钝尖。眼侧中位,后缘约位于头正中央。鼻孔位于吻侧中部,较眼上缘略高。口前位,斜形,两颌相等,后端不达眼前缘。唇薄,下颌侧较发达。鳃孔大,下端达前鳃盖骨角。鳃耙短小,长不及瞳孔1/2。下咽齿长扁,尖端钩状。鳔细长,为头长1.8倍;前室圆柱状;后室尖锥形,为前室长2.5倍。肠粗短,体长为肠长1.1倍。
鳞中等大,易脱落;模鳞横卵形,前端较直,鳞心约位于正中,向后有辐状细纹。侧线侧中位,前段急陡下降,中部很低。背鳍始点距胸鳍始点约等于距尾鳍基;背缘斜凹,头长为第1分支鳍条1.6倍,伸达臀鳍。臀鳍始于背鳍基略后方,下缘斜凹,头长为第1分支鳍条2倍。胸鳍位于体侧稍下方,尖刀状,约等头长,不达腹鳍。腹鳍约始于吻端到尾鳍基的正中点,头长为其长1.6倍,不达背鳍基。尾鳍深叉状,下尾叉较长。鲜鱼背侧灰黄色,微绿;向下为银白色。鳍黄色;背鳍与尾鳍浅灰色;微绿,尾鳍后缘较灰暗。虹彩肌金黄色。腹膜淡黄色或略呈灰黄色。
分布
分布范围
蓝刀鱼广泛分布于除西藏高原外的中国各地,辽河、长江、钱塘江、闽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蓝刀鱼为上层淡水鱼类,栖息于水体表层。
习性
蓝刀鱼喜成群游于缓、静水体的表层,游动迅敏。杂食性鱼类。以小鱼、水生昆虫、浮游动物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冬季到深水层中越冬。对水质污染比较敏感,对酸碱度忍耐较低。
生长繁殖
生长
蓝刀鱼为一年生鱼类,少部分活到第二年、第三年。一年可达10厘米左右,一般12~15厘米。
繁殖
蓝刀鱼约2周龄达性成熟期,产卵期在5、6月,产卵于湖泊或水库沿岸有水草或湖底有沙砾的地方。卵黄绿色,卵径0.9~1mm。繁殖力强,绝对怀卵量在3400粒左右。
人工养殖
蓝刀鱼主养,一般每亩投放蓝刀鱼苗2000~2500尾,条件、设备好的鱼塘可放到3000~4000尾。常见鱼病有针虫病、肤霉病、失明症、屈骨病。
用途
食用
蓝刀鱼为常见的小型经济鱼类,肉质好,最长可超过26厘米。个体虽不大,但分布甚广泛,繁殖力强,数量相当多,为一种极普遍的食用鱼。其肉质颇佳,若制成罐头,其价值应同沙丁鱼不相上下。
产业
蓝刀鱼已开发养殖。
类群对比
参考资料
Pseudolaubuca sinensis Bleeker, 1864.fishbase.2025-04-09
飘鱼.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资源科普基地.2025-04-09
银飘 Parapelecus argente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