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格拉周期(英文:The Juglar cycle),是由法国医生、经济学家克莱门特·朱格拉(Clément Juglar)提出的一种经济周期。他在1862年出版了一本书《论德、英、美三国经济危机及其发展周期》,提出了10年为一个循环的经济周期理论,即一个经济周期大多会经历繁荣、危机、清算3个阶段。朱格拉周期的核心是设备投资,在新周期开始初期,通过设备投资提升资本开支,需求随着产业链向上传导,随着设备投资完毕经济随之衰退。
朱格拉周期可以反映在一些经济指标上,如项目管理协会。它在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明确的体现,如美国的朱格拉周期规律较为明显。自1982年以来,美国已经历了四轮完整的朱格拉周期。不同周期的企业设备投资强度不同,导致经济增长动能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之下,日本的朱格拉周期特征由于其高度的贸易依赖性和外部环境的干扰,在某些阶段不够明显,但战后日本经济也经历了七个朱格拉周期。朱格拉周期的产生与固定资本更新投资的内在不稳定性有关,且其长度呈现缩短的趋势。
此外,经济周期还包括其他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基钦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基钦周期,作为经济中的短周期,持续时间为40个月,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作为经济中的长周期,其持续时间跨度可达到50至60年。
定义
朱格拉周期,亦称为中周期,是由法国医生、经济学家克莱门特·朱格拉于1862年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中首次提出的经济理论。在其著作中,克里门特·朱格拉分析了物价、生产和就业等统计资料,同时深入研究了人口、出生、死亡、战争、农业欠收以及各类社会现象。他认为经济危机或恐慌并非孤立现象,而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环节。他将经济周期划分为繁荣、危机和清算三个阶段,并指出这些阶段的循环出现形成了周期性现象,平均周期长度为9至10年。后来,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将这一周期理论纳入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期理论中,将其定义为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
朱格拉周期的动态可通过观察设备投资占GDP的比重及其与两年后的投资收益先行指数的比较来识别,其中投资收益通常指总资本的付息前利润率(即从企业的收益率减掉有利息负债利息率或金融成本),其走势预示着设备投资占GDP比例的变化。
举例
中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在2019年之前的几年里,中国经济又呈现出“新常态”的发展趋势,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中国在经历市场化去产能调整经济结构后,设备更替和资本投资的增长速度呈现出较明显的朱格拉周期特征,即经济扩张与收缩交替的特征。2016年末,中国设备投资增长速度触底,而2017年设备资本投资增速有明显的回升现象。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处于新一轮朱格拉周期的早期。
美国
全球范围内,美国的朱格拉周期规律较为明显。自1982年以来,美国已经历了四轮完整的朱格拉周期。不同朱格拉周期中,企业设备投资的强度存在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动能大不相同。例如,1990年至2002年的朱格拉周期中,以互联网为首的信息产业崛起,带来了大量信息设备投资需求,设备投资增速中枢较高;而1982年至1990年的朱格拉周期,由于缺乏产业升级或新产业崛起,设备投资长期表现低迷。2009年至2020年,以美国为首的主要经济体经历了一轮完整的朱格拉周期,设备投资强度持续走低、部分传统行业产能不断下滑。疫情的爆发使得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部分传统行业出现企业破产潮,产能进一步去化。但随着疫情冲击逐步缓解、经济活动重新升温,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设备投资增速自低点开始反弹,新一轮的朱格拉周期正在酝酿。
日本
日本由于贸易依赖度高、易受外部环境干扰等缘故,其朱格拉周期特征,部分阶段不够突出。战后日本经济,从1945年至2011年,经历了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创新)长周期、两个西蒙·库兹涅茨(建筑)周期、七个克里门特·朱格拉(设备投资)周期和16个基钦(库存调整)周期,这些长短不一的周期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内阁府现行划分的战后16次经济周期的全周期平均时长为四年多,很接近基钦周期。大川一司的研究表明,1880—1960年的80年中,日本大约出现了3.5个长循环周期,一个周期约为22年,基本符合库兹涅茨周期规律。
演变趋势
朱格拉周期是指标准的工业生产波动周期,是固定资本更新投资波动的结果。该周期反映了经济规模扩张速度的变化,其产生原因在于固定资本更新投资的内在不稳定性且其长度呈现出缩短的趋势。
自1991年4月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第十个经济周期的运行开始展现出新的特点:
虽然经济规模扩张依然明显,但结构升级愈发突出。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私人投资中有超过44%是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3%,而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甚至高达60%。
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创新生命周期的内在扰动开始显现。尽管信息技术仍处于成长和扩散期,但在短短10年内,美国的信息化指数已达到71.76%。这一现象显示出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显著加速了新技术的成长和应用,导致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过早出现“疲劳”。
在2000年上半年之前,高投资于信息技术持续推动美国第十轮经济周期的增长。然而,自2000年第三季度起,随着对信息技术投资的显著降低,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并持续低迷。这一“高速疲劳”现象表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已成为此轮朱格拉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虽然美国经历了因战争或军备竞赛而导致的较长增长期,但随着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朱格拉周期的长度总体上呈缩短趋势。然而,自90年代以来,随着朱格拉周期成为主导技术交替的结果,其长度可能趋于延长。这是因为新技术的引入、成长和成熟所需的时间远长于固定资本的更新和规模扩张的周期。此外,主导技术的创新更替还会引发相关技术的级联创新,这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并延长朱格拉周期。
相关概念
当一组事件或现象按同样的顺序重复出现时,就把完成这一组事件或现象的时间称为周期。经济发展有周期,资产配置也有周期。经济周期按照持续时间长短而被分为以下三类:基钦周期(短周期)、朱格拉周期(中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短周期,由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为期3-4年,也叫“基钦周期”或“库存周期”;中周期,由法国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提出,为期9-10年,也叫“朱格拉周期”或“产业投资周期”;长周期,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来的一种50-60年的经济周期,也叫“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此外还有一种建筑周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来的一种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也叫“库涅茨周期”或“房地产周期”。
基钦周期
定义:基钦周期是经济运行中的短期波动,通常被认为是经济周期中的短期循环,主要受企业库存投资变化的影响。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Joseph Kitchin)于1923年提出。基钦周期的时间长度为40个月。
研究进展:
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Joseph Kitchin)发现经济波动中存在平均长度为40个月的短周期。梅茨勒、阿布拉莫维茨、马修斯分别于1941年、1948年、1959年从从库存角度阐述了基钦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也叫长周期,是俄罗斯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imitrievich Kondratiev)根据美、法、英三国一百多年的利息率、批发物价指数以及煤炭、棉花等产量推算出一个50年到60年的长经济周期,而这一长周期是由技术进步造成的。康德拉季耶夫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行为,他认为经济以极低频率振荡发展,其波长超过50年。1926年,康德拉季耶夫在德国《社会经济学文献》上发表研究成果,通过对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100多年的批发价格水平、利率、工资、对外贸易等36个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很多时间序列显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与周期理论相符,其时,资本主义已经经过三个长波。第一个长波周期始于包括蒸汽机等技术发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个长波周期始于1843年铁路业的繁荣时期,终结于1869年杰伊·古尔德(Jay Gould)做空袭击的“黑色星期五”。第三个长波周期始于1893年电厂建造,其后受到自动化、钢铁、玻璃、公路以及纺织业发展的推波助澜,而1926年,这个周期已经接近高潮。在50年左右的周期中,最初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在此期间新技术不断采用,经济增长加速进人繁荣期,其后10年是过度建设导致的混乱期,并且孕育了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现。
库兹涅茨周期
1930年,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出版《生产和价格的长期波动》(Secular Movements in Production and Prices-Their Nature and Their Bearing up on Cyclical Fluctuations),基于对美国房地产市场周期的研究,提出经济增长具有一个中等长度的16.5~18年的周期性规律。他将人口增长、移民以及建筑密度的变化和经济周期相联系,探讨经济周期性规律,因此将经济周期定义为人口周期或者建筑周期,也称为基建投资周期。
PMI
PMI(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即采购经理指数,是一个月度发布的综合性指数,它通过调查企业采购经理的评估和意见来汇总编制。PMI涵盖了企业在采购、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的活动,为宏观经济的监测提供了一个国际通用的指标。此指数的编制方法因其简便易行和科学性而被广泛采纳,全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定期编制和发布PMI数据,以此来观察和分析经济的动态变化。
联系
PMI可用于监测经济周期性波动以及预测未来经济走势,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行业发展状况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以及金融投资活动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示例
从2019年开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项目管理协会呈高位回落的态势,存在很明显的朱格拉周期。
2019年9月至10月,德国和美国的PMI指数均达到了10年的低点,为朱格拉周期的底部。历史上,当月PMI指数达到10年低点后,未来经济触底回升的概率约为90%,预示着新一轮的朱格拉周期即将开始。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PMI数值接近2008年时期的低点,这表明朱格拉周期的底部已经或即将到来。
参考资料
经济周期家族与美国衰退.澎湃新闻.2024-08-09
business cycle.大英百科全书.2024-08-09
什么是采购经理指数(PMI).国家统计局.2024-08-27
刘晓曙:顺应时代变化是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新浪财经.2024-08-27
赵伟丨“朱格拉”周期:能源革命下的“复辟”?.网易.2024-08-27
战后日本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点.人民网.2024-08-15
基钦周期:经济内涵与金融影响.新浪财经.2024-08-27
大类资产配置专题报告.www.cfachina.org.2024-09-07
走进大师|熊彼特的矛盾人生.搜狐网.2024-08-27
2023新时代“朱格拉周期”元年?今年周期先搞懂这些~.今日头条.2024-08-09
宏观专题:基钦周期的定义、演化机制与历史规律.新浪财经.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