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春(1900年-1927年),中国作家,松江区华阳桥人。曾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三中学和杭州之江大学。1916年毕业后,在南京江苏省议会任文书。钱江春与侯绍裘、朱季恂共同资助松江景贤女校,并与侯绍裘、赵祖康共同创办江春中学。他还曾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书报部担任编译,并翻译了美国作家惠勒的《世界大战与中国》。1923年,钱江春与胡山源、赵祖康共同创办了弥洒社。1927年在上海因伤寒病逝。钱江春的夫人为吴佩璋,女儿为大提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钱挹珊。
正文
(1900~1927年)
钱江春,松江区县人,家住华阳桥。民国5年(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三中学,入杭州之江大学预科学习。毕业后,于民国9年,经同乡朱叔建介绍,在南京江苏省议会任文书。与原松江清华女校学生吴佩璋自由恋爱而结婚。
次年,由之江同学胡山源介绍,进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书报部任编译,在该会出版的《青年进步》月刊翻译稿件。同时,翻译了美国人Wheeler所著的《世界大战与中国》一书,自费出版。还用业余时间,入东吴大学法学院夜校部进修法学。同时,出资并参与其好友侯绍裘、朱季恂接办松江景贤女校。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爱好新文学,乃于民国11年与胡山源、赵祖康创组新文学团体一弥洒社(英文Muse的音译,意为“文艺女神”),于次年3月出版第一期《弥洒月刊》。以后又陆续出版,共6期。由于不愿介入当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文艺争论,明确标示:“无目的,无艺术观,不讨论,不批评,而只发表顺灵感所创造的文艺作品”。弥洒社后因人事变迁,无形解散。钱江春也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编辑出版《少年百科全书》、《苏维埃俄罗斯》等。并与沈联璧等发起组织“新松江社”。
民国13年秋,与侯绍裘、赵祖康等在城内创设江春中学。次年秋,钱又出资8000元,扩充校舍及设备,改校名为私立松江初级中学,任校长。聘胡山源、蔡默主持校务。办学方针一如景贤女中,两校关系密切,多数教师互相兼课。钱江春此时仍在编译所工作,并在上海景贤女中(松江景贤女中分部)兼课。每逢周末,必回松江区,察理校务。“五”运动时期,参加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任宣传股常委,草拟宣传文电,印发反帝传单。
民国16年春,北伐军将到上海市,钱江春与侯绍裘等一起,为革命多方奔走。体质素弱,又因积劳,淋雨受寒,乃患伤寒症,医治无效逝世。松江有关人士集会追悼。胡山源曾收集其遗著,拟出版专集未果。文化大革命中,手稿已散佚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