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庙,又名春秋祠、陕西会馆,市民常叫“三旅舍”,始建于清乾隆,原用于供奉以忠义写春秋的关羽,为陕西在毕商人筹资修建。位于毕节七星关区城区中华南路41号,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1876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形制规范、造型秀雅、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贵州省现存的古建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由于其所具有的突出建筑特点,1983年毕节县(今七星关区)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陕西庙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的17个文物景点之一。

正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毕节陕西庙不仅仅供商人聚集议事,还是广大民众上香祈福、看戏娱乐的场所,会馆里戏楼和大殿似乎还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热闹。会馆里面的钟鼓楼,居高临下,每到打更时刻,伴随着更夫的敲打,钟声响遍全城,陕西省庙里传出来的钟声也一度成为了毕节市市民判断时间的标准。

上世纪30年代,毕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贵州地下党的第一个党支部创始人林青、徐健生、秦天真等,创立的革命组织“草原艺术研究社”便是以陕西庙为基地,他们在此为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地下党组织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干部,为支援中国工农红军、动员优秀儿女参加红军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9月,为更好地保存和展现毕节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毕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向省文物局争取修缮经费110万元,市政府拨款170万元,启动了对陕西会馆的修缮和保护工作,这个修缮改造项目也是迎接毕节2012年全省旅发大会而启动的项目之一,由毕节市文物局负责组织实施,具体由苏州思城古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在修缮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按照“修旧如旧”的总体思路,对大殿和戏楼损坏木柱进行修补和加固。戏台楼口百子图这组浮雕,人物镌刻最深处有3公分,人物造型神情兼备,惟妙惟肖,刀法精湛,体现了明清时期毕节市木雕工艺的极高水平。在修缮过程中,能工巧匠们按照原样精雕细刻重现了百子图昔日的风彩,而旧百子图将作为文物收存。

修缮过程中,在拆除乱搭乱建的残砖破瓦时,陕西会馆又重显了几十年不见的秘密:大殿在天花顶上重现藻井,在戏台楼口上檐约80厘米的木枋上,去除上面覆盖的生石灰,露出了呈曲线型的两层木雕,将石灰掩盖数十年木雕上的高浮雕、圆浮雕等呈现出来,其花卉图案、戏曲人物图像栩栩如生,堪称木雕经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