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抗病毒免疫

抗病毒免疫

抗病毒免疫是指机体对病毒产生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多种免疫模式。这种免疫能力有助于抵抗、控制和清除病毒对人体的感染和损害,对于个体适应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概述

当病毒侵入人体时,干扰素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第二道防御线中发挥重要作用。病毒进入体内后,会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其他体细胞产生干扰素,这是一种广谱抗病毒物质,能够诱导产生抗病毒白蛋白,防止新病毒的形成,从而阻碍病毒的繁殖和传播。NK细胞是一种特殊的淋巴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量的5%至10%,它们不断在血液中巡逻,一旦发现异常细胞,就会迅速释放穿孔素等物质将其摧毁。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被视为异常细胞,也在NK细胞的攻击范围内。如果病毒成功逃过第二道防线,就会面对第三道防线——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这两种免疫方式各自有着独特的功能,特异性抗体能够中和游离在宿主细胞外部的病毒,使其无法与易感细胞上的对应受体结合并进入细胞。此外,这些抗体还会与病毒结合物一起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而对于已经进入易感细胞内部的病毒,则需要依赖细胞免疫中的CD8 CTL细胞来进行清除。CTL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方式,使感染细胞破裂死亡,释放出来的病毒会被特异性抗体中和灭活。CTL细胞在完成一次攻击后,还可以继续攻击其他感染细胞。

分类

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1. 先天不感受性

2. 屏障作用

3. 巨噬细胞作用

4.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1. 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包括中和抗体的作用机制、抗病毒免疫球蛋白及其对靶细胞的影响。

2. 细胞免疫抗病毒作用,涉及杀伤性T细胞和致敏T细胞的功能。

反应调节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抗病毒免疫反应的一种新型调节机制。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07年1月5日的国际免疫学权威期刊《免疫》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973”免疫学项目的资助下,该团队聚焦于Toll样受体与机体免疫调控这一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首次发现了一种名为“蛋白磷酸酶2”的信号转导分子,它可以特异性地显著抑制Toll样受体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炎症性细胞因子和I型干扰素,从而负向调节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抗病毒免疫反应调节机制的认识,还可能提供抗病毒免疫治疗的新靶点。“蛋白磷酸酶2”最初由国际知名华裔分子生物学家冯根生教授于1993年发现,他对该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利用这个分子作为靶点,有望调节I型干扰素的产生,为病毒性肝炎红斑狼疮等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探索新的路径。

参考资料

张政教授:抗病毒免疫 “T/B协同” 是关键.微信公众平台.2024-10-24

投资者提问:抗病毒免疫就是机体针对病毒的免疫。包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机体....新浪财经.2024-10-24

【名词解释】抗病毒免疫.百度教育.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