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野豌豆(学名野豌豆属 costata Ledeb.)是豆科、野豌豆属植物,也被称为肋脉野豌豆。这是一种多年生攀援草本,高度在20-80厘米之间。新疆野豌豆分布于蒙古、俄罗斯和中国。它生长于海拔1500-2000米的干旱荒漠、砾坡。新疆野豌豆是一种优质饲用植物,各类家畜四季均喜食。

形态特征

新疆野豌豆茎斜升或近直立,多分枝,具棱,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偶数羽状复叶顶端卷须分支,托叶态射形,脉两面凸出;小叶3-8对,长圆披针形或椭圆形,长0.6-1.8(-3.4)厘米,宽0.1(0.2)-0.5厘米,先端钝或锐尖,具生尖头,基部圆或宽楔形,叶脉明显凸出,上面无毛,下面被疏柔毛。

生长环境

在中国新疆生长于天山北麓海拔1500-2000米的荒漠草原区。属旱生植物,见于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及山地草甸区内,喜生于砾石丘陵坡地及河谷,分布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能在砂砾质瘠薄的土壤上生长。

分布范围

新疆野豌豆分布于蒙古、俄罗斯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内蒙古自治区(古锡盟的西部、乌兰察布市北部、巴彦淖尔市北部、伊盟西北部、阿盟东部)、西北、新疆、西藏自治区等地。

生长习性

新疆野豌豆根系发达,根深入土达100-150厘米,其有短根状茎。分枝多,形成大量攀缘茎,枝叶茂盛。在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栽培)4月中旬返青,在巴盟乌拉特草原地区5月初返青。生长快,6月中旬达开花盛期,7月中旬第一批种子成熟,种子易脱落。老枝雨季之后仍能连续开花,秋季结子,但数量均比第一批少。再生性良好,据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巴盟乌拉特中旗测定,6月15日铲割时,正值盛花期,平均株高40厘米,到9月25日,再生植株平均高达50厘米,并能开花,结少量荚果

繁殖方法

播种前要精细整地,清除禾本科杂草,施用适量的基肥。因共生根瘤菌可固氮,一般不需使用大量的氮肥,施用适量的磷、钾肥可提高产草量和延长利用期限。种子硬实率较高,发芽率低,在播种前应通过晾晒、擦破种皮、热水浸种及化学处理等方法进行种子处理。播期以春播和夏播为主,秋播不宜过晚。通常的条播行距为40-60厘米,播种深度3.5-4厘米,播种量95-145千克/公顷。可与一年生作物间作,既保证当年的收益,又保护肋脉野豌豆不受其他杂草的危害。人工草地可与多年生禾草混播,既提高了牧草品质,又使细长的茎蔓有所依附,减少地面郁闭,防止下部叶片脱落,提产量。种子产量不高,结实不集中,成熟易脱落,应注意适时采收。

主要价值

新疆野豌豆枝叶茂盛,草质好,是优质饲用植物,各类家畜四季均喜食。在开花、结荚期,羊喜采食花和嫩荚果。可放牧利用、铲割青饲,也可铲割晒制干草。其利用方式与野豌豆属的其他栽培草种(如山野豌豆、箭箸豌豆等)类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