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家驹安全区:战时上海的难民》是阮玛霞所著,201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描绘了战时上海的难民生活。

内容介绍

法国神父饶家驹是60多年前出现在上海的一位辛德勒式的人物。1937年,他倡导建立的“南市难民区”即“饶家驹安全区”,至少保护了30万逃难的中国人。他开创的救济难民的“饶家驹安全区”模式,被南京市、汉口、广州市等地沿用。1949年修订的《日内瓦公约》采纳了饶家驹安全区的经验。但是,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他的名字几乎一无所知,甚至很多耶稣会成员也知之不多。本书作者阮玛霞通过查阅中国、法国、美国日本瑞士等地的档案和文献,采访相关当事人,为我们重现了一位独臂神父在上海拯救数十万难民的东方传奇。不仅如此,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对于我们今天思考难民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介绍

阮玛霞(Marcia R. Ristaino)1939年出生。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学士、夏威夷大学硕士、乔治城大学博士。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东亚收藏部工作,现任美国国会图书馆约翰·克鲁格中心研究院,美中政策基金会顾问。成果丰硕,初本书外,主要著作还有《中国革命的艺术:1927-1928年间不满情绪的煽动》、《最后的容身之港:上海的侨民社团》、《中国勇敢的缪斯:丁聪的漫画和艺术》。

作品目录

译者的话致谢前言第一章  早年岁月第二章  来到中国第三章  痛苦之中的上海第四章  饶家驹安全区第五章  仿效饶家驹安全区第六章  海外筹款第七章  饶家驹安全区内的生活第八章  最后的日子和遗产尾声附录一  1949年8月12日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即日内瓦第四公约)附录二  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国际武装冲突的受害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一议定书)参考文献正文插图目录  1937年,饶家驹神父在上海  饶家驹出生时的家庭住宅  饶家驹神父  利玛窦(1552—1615)  上海的“独臂神父”在上海万国商团任随军神甫的身穿军服的饶家驹神父(最右)  1931年,保护棺柩以免被洪水冲走  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  战火中寻求避难的难民  战火中逃难的中国难民正穿越外白渡桥  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日本战舰  日本士兵正在攻占一座桥  南市监督委员会委员  饶家驹神父会见日本领事  俞鸿钧市长和他的夫人  法租界地图上阴影部分是饶家驹安全区  战火包围中,饶家驹安全区勉力以存  上海城市中面积极小的饶家驹安全区  在法租界关闭的大门口挤在一起的难民  一卡车难民进入饶家驹安全区  饶家驹神父被称为“大好人”这座建筑是饶家驹神父在安全区内的办公地点  饶家驹正带领客人参观安全区  饶家驹神父同安全区8万名难童中的一些孩子在一起  难童正在学习手工艺  饶家驹与英国驻军司令特尔弗一斯莫利特少将在一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