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球草
吊球草(学名:Hyptis rhomboidea)是唇形科山香属下的一个种,为一年生草本,常生于山坡、林缘、旷野、村旁等地。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广布于全热带,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等地。吊球草的种子繁殖能力强,若管理不善,会大肆蔓延,对本土植物有一定的化感作用。
形态特征
一年生、直立、粗壮草本,无香味。茎高0.5-1.5米,四稜形,具浅槽及细条纹,粗糙,沿稜上被短柔毛,绿色或紫色。叶披针形,长8-18厘米,宽1.5-4厘米,两端渐狭,边缘具钝齿蟳,纸质,上面榄绿色,被疏短硬毛,下面较淡,沿脉上被疏柔毛,余部密具腺点;叶柄长1-3.5厘米,腹平背凸,被疏柔毛。花多数,密集成一具长梗、腋生、单生的球形小头状花序,此花序直径约15厘米,具苞片;总梗长5-10厘米;苞片多数,贴向,披针形或线形,长度超过花序,全缘,密被疏柔毛。花萼绿色,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果时管状增大,长达1厘米,宽约3.2毫米,基部被长柔毛,其余部分被短硬毛,萼齿锥尖,长约2.2毫米,直伸。花冠乳白色,长约6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冠筒基部宽约1毫米,至喉部略宽,冠檐二唇形,上唇短,长1-1.2毫米,先端2圆裂,裂片卵形,外反,下唇长约为上唇的2.5倍,3裂,中裂片较大,凹陷,具柄,侧裂片较小,三角形。雄蕊4,下倾,插生于花冠喉部。花柱先端宽大,2浅裂。花盘阔环状。子房裂片球形,无毛。小坚果长圆形,腹面具棱,栗褐色,长约1.2毫米,宽约0.6毫米,基部具二白色着生点。
危害
吊球草为一般性果、茶园及路埂杂草,危害轻。但若疏于管理也会大肆蔓延。对本土植物有一定的化感作用。1922年在海南省采到标本。
防治方法
对吊球草的防治,可利用耕翻等措施在播种前、出苗前及各生育期等不同时期除草,还要消灭渠道上的杂草,清洁灌溉水,以减少田间草籽来源。有机肥料腐熟后再用。可利用克芜踪、除草醚等除草剂防治。
种子萌发
吊球草种子较容易萌发,在苗床日均温19-30℃,均可发芽,出苗适宜的日均温是19-26℃,播种后4-14天便可出苗,出苗延续期10-12天。从种子萌动至第l对真叶生长稳定约需14-15天。
别名
吊球草(广东澄迈),石柳(广东澄迈),四俭草(广东澹县),蜍蜊(广东临高),四方骨(广东海南),假走马风(广东海南,广西壮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