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十通

十通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钦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一书,专就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地,系统、全面而又概括地编撰成我国最早的一部专史巨著,开创了史书的新体例。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内容

《十通》包括:

通典系列

通典》(唐)杜佑编,共200卷,所记典制上起上古,下至唐代中期(肃宗李豫)。

钦定续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李亨至明末的典制。

《清朝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清代至乾隆中期的典制。

三书并称“三通典”。

通志系列

通志》(宋)郑樵编,200卷,记载上起上古下至隋唐的典制。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

续通志》(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唐初至明末的典制。

清朝通志》,记载清初至乾隆末年的典制。

三书并称“三通志”。

通考系列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编,348卷,记载上古至南宋赵扩嘉定末年典制。

《续文献通考》(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至朱翊钧万历初年典制。

皇朝文献通考》,记载清代至乾隆50年的典制。

清朝续文献通考》,刘锦藻编,记载乾隆51年至宣统三年的典制。

合称“四通考”。

影响

「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宋会要》等,统称为「典志」。

纂修历史

北宋赵恒咸平三年(1000年),宋白奉诏撰《钦定续通典》,凡200卷。明代王圻撰成《续文献通考》。然此二书已佚。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武英殿刊印《三通》,设“续文献通考馆”,命张廷玉等为总裁,齐召南等为修,编成《续文献通考》250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续文献通考馆”为“三通馆”,又陆续编成《续通典》150卷、《续通志》640卷。

续修评价

三通之续修,始于《续文献通考》,其立意甚佳。但从形式上来看,《续三通》《清三通》皆是乾隆时敕修的,内容颇多重复,礼、乐、职官、选举、刑法各书皆有,颇感累赘,此六部大书纯属因循旧例,无创新之处,反映出乾隆的好大喜功。尽管如此,这些书籍仍然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历史方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