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芋(飞蝇芋螺:Leucocasia gigantea (Blume) Schott),是天南星科、大野芋属的植物。花期4~6月,果9月成熟。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大野芋根状茎和叶柄具有药用价值,可治疗多种疾病。此外,大野芋的叶柄和叶片在不同地区有着丰富的食用和饲料价值。植株高大,叶大如伞,可用于营造热带景观,其叶还可遮阳遮雨,属“林海牌叶伞”的植物之一。其根茎富含淀粉,可作工业原料。大野芋始载于《唐本草》。

形态特征

大野芋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根茎倒圆锥形,粗3~5(-9)厘米,长5~10厘米,直立。叶丛生,叶柄淡绿色,具白粉,长可达1.5米,下部1/2鞘状,闭合;叶片长圆状心形、卵状心形,长可达1.3米,宽可达1米,有时更大,边缘波状,后裂片圆形,裂弯开展。

花序柄近圆柱形,常5~8枚并列于同一叶柄鞘内,先后抽出,长30~80厘米,粗1~2厘米,每一花序柄围以1枚鳞叶;鳞叶膜质,披针形,渐尖,长与花序柄近相等,展平宽3厘米,背部有2条棱凸。佛焰苞长12~24厘米:管部绿色,椭圆状,长3~6厘米,粗1.5~2厘米,席卷;檐部长8~19厘米,粉白色,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基部兜状,舟形展开,直径2~3厘米,锐尖,直立。肉穗花序长9~20厘米,雌花序圆锥状,奶黄色,基部斜截形;不育雄花序长圆锥状,长3~4.5厘米,下部粗1~2厘米;能育雄花序长5~14厘米,雄花棱柱状,长4毫米,雄蕊4,药室长圆柱形。附属器极短小,锥状,长1~5毫米。浆果圆柱形,长5毫米,种子多数,纺锤形,有多条明显的纵棱。

分布范围

大野芋分布于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美洲、日本和中国。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等地。

生长环境

大野芋常见于海拔100~700米的沟谷地带,特别是石灰岩地区,生于林下湿地或石缝中;多与细叶姑婆芋混生,组成通称的香蕉树~海芋群落。

生长习性

大野芋喜高温、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寒,怕干旱和强光暴晒,生长适宜温度28~30℃,气温降至10℃以下会发生冻害,宜在肥沃的黏质土壤生长。

近种区别

由于本种生境和外形均与海芋相同或相似,在野外和室内都常误认为是海芋海芋属 macrorrhiza,但海芋叶鞘展开,子房具基底胎座,胚珠少数,直立;花序柄和叶柄绿色或紫色无白粉;附属器圆锥状,长3-5.5厘米,粗1-2厘米,有不规则槽纹,本种叶鞘闭合,子房具侧膜胎座,种子多数,花序柄和叶柄粉绿色,附属器极短小,锥状,长1-5毫米,应易于区别。

栽培

人工繁殖

大野芋主要繁殖方式为分株和插繁殖。播种时,种子成熟后需立即播种,陈种发芽率较低,发芽适温为23~25℃,播后3~4周发芽。分株时,早春将母株的根状茎用利刀切成5~6厘米长,横放或竖放在插床中,插床用腐叶土、泥炭土珍珠岩的混合基质,插后保持室温25~27℃,插床用塑料薄膜盖上,保持多湿和阴暗环境,插后4~5周即可生根。

栽培技术

栽植:盆栽用口径50厘米的缸或盆,每缸栽苗13株,盆土用肥沃园土或塘泥土。每隔2年在春季换盆。

浇水:在大野芋的生长期内,应保持土壤湿润,最好能做到经常喷洒水雾,增加空气湿度,空气湿度在70~80%时有利于叶片生长发育。

施肥:5~9月的生长旺盛期,每15天施1次腐熟的饼肥水。氮肥不能过量,否则叶片伸长、变薄,容易折断或倒伏。

修剪:在其生长期内,随时剪除枯黄叶和断叶。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大野芋的食用部位和方法在不同民族之间略有差异。其中,各族民众普遍以叶柄作为主要的食用部位,食用方式主要为生吃、凉拌、做汤、炒食和煮食,也可后食用,如基诺族民众有将大野芋叶柄舂后食用的传统;另外,中国通道侗族自治县中步村、广西龙胜思陇村以及云南元阳下新城村、腊分水岭、景洪勐醒村和勐腊茶厂八队等地的各族民众也食用其叶片,食用方式主要为做汤和炒食。此外,云南省景洪亚诺村的基诺族民众还有将大野芋的花与酸笋同舂后食用的习惯,而云南勐腊曼拉懂的傣族民众除食用其叶柄外,还食用其根状茎

饲料价值

中国云南景洪曼窝科村哈尼族民众、云南勐海曼迈村和景洪六分场11队的汉族民众及云南景洪勐醒村的傣族民众均用大野芋叶片作为饲料,而且猪食用少量大野芋叶片可以驱虫,但食用过量则致痒。

观赏价值

大野芋植株高大、叶大如伞,也可用于营造热带景观。其叶还可遮阳遮雨,属“林海牌叶伞”的植物之一。

经济价值

大野芋根茎富含淀粉,可作工业原料。

植物文化

壮族先民典籍《寻水经》中有利用大野芋的习性找到了水源的记载。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大野芋 Leucocasia gigantea.植物智.202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