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裂纹,也称开片、纹片釉,是一种传统的瓷器装饰纹样,原属于龙泉青瓷中的一个品种,因纹样类似冰裂的裂片而得名。

冰裂纹源于宋代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瓷器,以纹片如冰裂、裂纹层叠、古拙为特征。哥窑瓷器的开片大小、长短、深浅不一,形式多样,纹路颜色也有所不同。其中龙泉青瓷始于北宋,盛于南宋南宋灭亡后,冰裂纹瓷器烧制工艺失传长达千年。2001年4月24日,龙泉哥窑“冰裂纹”被制瓷名家叶小春重新研制成功。2004年11月,“青瓷冰裂纹及其产品的制作方法”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冰裂纹制作工艺异常复杂,它的制作原理主要是由于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的釉面开裂。在烧制过程中,由于胎和釉的收缩率不同,导致釉面开裂。这种裂纹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控制的。人工控制的开片纹路可以预先设计在器物上,烧制后呈现特定的纹样。瓷器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而哥窑冰裂纹可算是辨识度最高的,素有 " 哥窑品格,纹取冰裂为上 " 的美誉。

历史沿革

古代沿革

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哥窑瓷器釉面润泽如酥,颜色有炒米黄、青灰等。釉层较厚,釉面开有大小各异的纹片,俗称“金丝铁线”,这也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中龙泉青瓷始于北宋,盛于南宋。冰裂纹又是哥窑龙泉青瓷的珍品,它的烧工艺制源自一种特殊的制瓷工艺与配釉方法,但该法的工艺流程与釉料配方在南宋之后失传长达千年。

现代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一个对龙泉青瓷情有独钟的日本商人,当他得知青瓷传人、被誉为“冰裂纹”研究与制瓷大师的叶小春深谙青瓷胎(釉)的配制秘法后,他寄来了一张中国古代瓷器的图片,希望叶小春能复制出图片中的瓷器。这张图片上展示的是南宋时期的“冰裂纹”瓷器。面对这张模糊不清的图片,叶小春并没有退缩,而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探索之旅。他反复踏足各地的龙泉古窑遗址,翻阅了大量研究青瓷的典籍,尝试了无数的“冰裂纹”胎(釉)配方。经过长达五年的不懈努力,进行了上百次的制胎与配釉实验,在2001年4月24日叶小春终于成功地将这张模糊的图片烧制成了真实的南宋“冰裂纹”瓷器。2004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一种青瓷冰裂纹釉及其产品的制作方法”为发明专利。叶小春便成为青瓷史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第一人。

主要特征

“冰裂纹”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的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煅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原是瓷器烧制中的缺点,但人们有意利用开裂的规律制造纹片(开片)釉,作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纹片釉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坯体膨胀比釉子膨胀大,于是釉子开裂为大小不同的裂纹。此外,釉面莹润多断纹,是哥窑特征之一,其中的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相关种类

哥窑的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名之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碎垃圾。常见瓷器如下:

烧制方法

当冷空气进入窑内,瓷器表面的釉面受冷,由于热胀冷缩,釉面快速收缩,但是此时内部坯体的温度下降得很少,这样釉面就会受到坯体阻止釉面收缩的拉力。当釉层表面产生拉应力超过釉层的强度,釉面就会开裂。现如今瓷器制作者可以通过设计坯体和釉面的热膨胀系数,使得釉面的热膨胀系数比坯体的大一些,这样即使烧窑随炉冷却时,釉层也会因为收缩率大,使得其表面产生更大的拉应力超过本身的强度而出现开裂。

相关应用

冰裂纹瓷器除了用作餐具使用外,冰裂纹还被应用在现代建筑中。以及,冰裂纹还被用于纪念品装饰,例如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把青瓷“冰裂纹”元素融入奥运会奖牌中。

文物作品

参考资料

展览活动

2022年元旦期间,来自浙江龙泉市的60件青瓷正在上海市闵行博物馆展出,展览汇集龙泉高古瓷37件,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集中展示23件。

影响意义

瓷器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而哥窑冰裂纹可算是辨识度最高的,素有 " 哥窑品格,纹取冰裂为上 " 的美誉。

参考资料

龙泉青瓷亮相上海闵行博物馆,“冰裂纹”展品受关注.光明网.2024-01-24

纹片釉装饰. 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2024-01-24

冬奥奖牌融入丽水龙泉青瓷“冰裂纹”元素.人民网.2024-01-24

来西关,赏“明月”.信息时报.2024-01-24

《万里走单骑3》感受龙泉千年青瓷之美.艺术中国.2024-01-24

吕国英:超越“冰裂”叶小春.百家号.2024-01-24

我裂开了,却被更多人追捧了.百家号.2024-01-24

五环、飘带、瓷器、冰裂纹…海坨塔上的中国风.现代快报网.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