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眼镜蛇
中亚眼镜蛇(Naja oxiana),又称里海眼镜蛇、勺子蛇、奥克斯斯眼镜蛇或俄罗斯眼镜蛇,是一种体形大、剧毒的爬行纲,广泛分布于中亚国家的热带沙漠地区。由德国自然学家卡尔·艾哈沃德于1831年首次描述,长期被视为印度眼镜蛇的亚种,但基因分析显示其为独立物种。
种群分布
广泛分布于阿富汗、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土库曼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热带沙漠地区。
外形特征
中亚眼镜蛇的身体中等长度,身体较粗,头部呈椭圆形,扁平,与颈部稍有区别,具有短而圆的吻部和大的鼻孔。背部鳞片光滑,呈明显的斜角状排列,外侧两三行鳞片较其他部位的鳞片更大。颈部具有延长逐渐变细的颈带,与其他眼镜蛇属物种的椭圆形颈带形状不同。幼年个体通常呈浅色,具有明显的黑白相间的横纹,而成年个体通常呈浅褐色或黄色,没有颈部斑纹和侧颈斑点。
生活环境
中亚眼镜蛇主要生活在森林、平原、丘陵、山地各种环境中。喜独居,属全天候活动型。具冬眠行为。性凶猛,遇敌时即抬起前体离地约一尺,并膨大颈部,伴发“呼呼”的如风般声响。
食性与捕食
中亚眼镜蛇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两栖动物为食,偶尔也捕食鱼类、鸟类及其蛋以及其他蛇类。靠毒牙分泌神经性毒液杀死猎物,但不会喷射毒液。天敌为蛇獴和其它福特猛禽。
毒性
中亚COBRA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毒性的眼镜蛇之一,其毒液含有多种毒素,包括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能够引起严重的疼痛、肿胀和神经毒性症状,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和死亡。在中亚地区,中亚眼镜蛇是造成蛇咬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毒性和致死率较高。
保护
每年的6—8月为中亚眼镜蛇的繁殖期。卵生性。雌性每窝产卵10—18枚,靠自然孵化,由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由于该物种对人类和生物构成威胁,且其肉、血、毒、胆等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蛇皮具工艺用途,因而长期遭到大量捕杀。现野生数量呈不断减少趋势,在大多数分布区很难见到其踪迹,已濒临灭绝。属于受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1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