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拟蜡嘴雀(学名:Mycerobas carnipes):中等鸟类,体长20-23厘米。嘴粗大,尾成叉状。雄鸟整体乌黑和带暗黄色,初级飞羽基部有一小块白斑翼斑淡黄色;雌鸟较雄鸟发灰,由颊到胸具白色斑纹,翼斑白色,且较雄鸟的小。

一般栖于海拔3000-4000米以上的高山,生活于高山针叶林下层和森林灌丛中,冬季多在针阔混交林和丘陵灌丛,有时也到牧场。食物主要为植物质,包括野生植物、一些农作物和浆果。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尼泊尔

形态特征

雄鸟整个头顶、颊、喉、胸、颏均烟黑色,上体余部一般烟黑色,下背和腰橄榄黄色;翼覆羽黑色,大覆羽外羽端具橄榄黄小斑;小翼羽和初级覆羽及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外缘灰色,羽基白,形成大形“翼斑”;内侧次级飞羽的外翈羽端具橄榄黄色小斑,且沾灰,尾上覆羽黑色,尖端橄榄黄色;尾羽黑色;腹、体侧及两胁橄榄黄色;护腿羽暗灰色;尾下覆羽橄榄黄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灰,微沾橄榄黄色。

雌鸟与雄鸟近似,但羽色浅淡,全身黑色部分转为石板灰,绿黄色部分也较暗,而绿色较多;耳羽、颊和颈侧具白色轴纹。

幼鸟羽色和雌鸟相似,黑色部分转灰,并具灰白色条纹。

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淡紫黑色,下嘴较白;脚淡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48-75g,♀47-69g;体长♂195-245mm,♀190-236mm;嘴峰♂20-25.5mm,♀19-25mm;翅♂111-126mm,♀111-124mm;尾♂90-117mm,♀92-115mm;跗♂20-28mm,♀21-28.5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白翅拟蜡嘴雀属于高山鸟类,一般栖息于海拔3000-4000m以上的高山,冬季有垂直迁移现象,在峨眉山和云南玉龙山等地都见于3000m以上;在太白山栖息于2700-2900m处;在大巴山区可见于3000m以下,而在西藏察隅则在3800-3900m间。冬季在青海湟水河谷地区却下降至丘陵地带。此鸟生活于高山针叶林下层和森林灌丛中,冬季多在针、阔叶混交林和丘陵灌丛,有时也到牧场。

生活习性

性不怯疑,较活跃。飞翔显得笨拙而低矮;平时单个或成对生活,冬季常集合成群活动。叫声中有短促的鼻音似的“shwenk”或“chwenk”的联系声(地声)和一种粗厉的“wit”或“wet”的叫声,并常常扩展成“wet-et-et”或“add-a-dit”的旋律,这种旋律是其歌的基础或开头,继之以“dja-大疆创新dji-dju”。该鸟鸣叫或歌唱总是在显著的栖位上发出,不过很少听到它完整的歌。

食物主要为植物质,据云南省动物所在云南6-7月间剖胃检查食物为野生植物和一些农作物,而在西藏察隅和察雅,却食大量浆果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不丹、中国、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俄罗斯联邦。

繁殖方式

在山上赤杨和灌木上筑巢。巢外壁由带刺的小枝和卷曲的草编成,窝内垫以一块块薄树皮。6月开始产卵,从6月末到8月中旬均见孵卵。每窝卵2-3枚,卵呈淡灰绿而沾粉红色,具紫黑色点斑和毛状线条,并多集中于卵的钝端。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Mycerobas carnipes.The IUCN Red List.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