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胫散
赤胫散(Persicaria runcinata var. 中华缺翅虫 (Hemsl.) B. Li),适宜布置花境、路边或栽植于疏林下。产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浙江省、安徽、湖北、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及西藏自治区。生山坡草地、山谷灌丛,海拔800-3900米。模式标本采自湖北西部及峨眉山。喜温暖及阳光充足环境,耐半荫,耐寒,耐瘠。不择土壤。生长适温16~26℃。
形态特征
赤胫散,又名散血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5~70厘米;根状茎细长;茎直立或倾斜,分枝或不分枝,有纵沟,有稀疏柔毛或近无毛。叶片三角状卵形,腰部内陷,长4~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形,稍下延至叶柄,叶耳长圆形或半圆形,先端圆钝,长0.5~1厘米,有的近于无叶耳,两面有稀疏柔毛或无毛,先端截形,有短缘毛或无。头状花序,直径0.5~1厘米,有数朵至10余朵花,由数个至多个花序排列成聚伞状花序;苞片卵形,内有1朵花,花梗短或无柄;花萼白色或粉红色,5片,长约2毫米;雄蕊8枚,长约1毫米,中部以下与花萼连合,花药黄色;花柱三个,中部以下连合,柱头头状,与花萼等长或稍露出。瘦果球状三棱形,直径约2毫米,先端稍尖,褐色,表面有点状突起,包在宿存的花萼内。花期6~7月,果期7~9月。
分布范围
赤胫散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省、甘肃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地。生于海拔500~3900米的山谷水沟边、山坡草地、山谷灌丛。
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用分株和种子繁殖,以分株繁殖为主。冬季倒苗后到春季未出苗前,挖起根状茎,分成单株,每株须留芽和须根。栽时,翻耕土地,开1.3m宽的高,按行、株距各约33cm开穴。每穴栽2株,填土区紧,施人畜粪水及草木灰,最后盖细土与畦面齐平。
田间管理:栽后每年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1次在3月刚出苗后,第2次在6~7月,第3次在冬季倒苗时,先把枯萎茎叶割去后进行,还要培土过冬。第1、2次追肥,以人畜粪水为主,第3次可施草木灰或堆肥。
近种区别
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茎近直立或上升,高30-60厘米,具纵棱,有毛或近无毛,节部通常具倒生伏毛,叶羽裂,长4-8厘米,宽2-4厘米,顶生裂片较大,三角状卵形,顶端渐尖,侧生裂片1-3对,两面疏生糙伏毛,具短缘毛,下部叶叶柄具狭翅,基部有耳,上部叶叶柄较短或近无柄;托叶鞘膜质,筒状,松散,长约1厘米,有柔毛,顶端截形,具缘毛。花序头状,紧密,直径1-1.5厘米,顶生通常成对,花序梗具腺毛;苞片长卵形,边缘膜质;花梗细弱,比苞片短;花被5深裂,淡红色或白色,花被片长卵形,长3-3.5毫米;雄蕊通常8, 比花被短,花药紫色;花柱3,中下部合生。瘦果卵形,具3棱,长2-3毫米,黑褐色,无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4-8月,果期6-10月。
产湖南省、湖北、四川省、贵州省、台湾、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及西藏自治区。生山坡草地、山谷路旁,海拔1200-3900米。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王国、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也有。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