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郭文斌所著长篇小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10年10月出版,全书共404页。
《农历》以两个乡村孩童的眼光为主线,以中国传统农历中的节气为章节,展示渐渐消弭的中国传统乡村文明,显示天人合一的人文理想。
2011年8月16日,《农历》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
创作背景
《农历》是作家郭文斌用了十二年时间写成的。全书三十万字,以农历十五个传统节日设目,从“元宵节”开始,到“上九”结束,正好是一个季节循环。
内容简介
以“五月”“六月”两个孩子的视角,用平和的语言讲述了在一个近乎纯净的年代,黄土高原上一个四口之家日常生活中温馨有趣的小事件,通过生活流的方式,将一年内这个家庭和他们所在的小村庄里发生的故事与大自然的变化从容呈现。
图书目录
干节
七巧
寒节
大年
上九
附录:望
角色介绍
书中主要有四个人物,大姐出嫁了,大哥也不在家,就剩下父亲、母亲、五月、六月——这四个人物。父亲实际是传统文化和风俗的化身,他什么都知道,连《千家诗》、《百家姓》都知道。六月是一个刚刚开启童蒙的孩子,他对一切感兴趣,他有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图书赏析
《农历》本身不具备畅销的元素。它的奇特之处在于直面“喧嚣与宁静的挑战”:当今中国社会生活里,有尊严的、宁静的、安详的东西越来越少,能够引起人们敬畏之心的东西越来越少——过去有尊严的,今天大都没尊严了;过去敬畏的,现在大都不敬畏了。这就是一个价值混乱的时代。《农历》恰恰要重新唤起敬畏之心,唤起天人合一的诗意,唤起吉祥感——回到自然,回到天然。它为焦虑的时代、为缩略的时代、为浮躁的灵魂,提供了一份恍若隔世、久藏民间的清凉剂。
《农历》提倡的是一种价值。它唱的不是挽歌,它在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历精神”的归来。
作品《农历》浸透了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的理想主义。它的情节是匀速推进的。它呈现了父慈子孝、长幼有序、舒缓田园的人伦敦厚社会。这个书出现最多的词一个是“过去”,一个是“老家”。它的理想是指向传统的。它暗藏的锋芒在于:写到都市里没地方跪拜,没有理想的寄托地,找不到祭祀的地方——人们的理想和信仰到哪里去依托呢。
小说《农历》对传统农耕文明和民间乡土文化的梳理与描绘,真实感人,显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语言功底。
《农历》通过独特的“小说节日史”这一叙述方式,呈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根基,展示了中华民族经典的民间传统与丰富的民俗乐趣。
相关事件
2011年3月25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宁夏文联、宁夏作家协会、银川市委宣传部、上海文艺出版社、银川晚报和黄河文学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郭文斌长篇小说《农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销售情况
2010年10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获得多方好评,两个月首版就已售空。
所获荣誉
2011年8月16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本届茅盾文学奖的20部提名作品。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郭文斌的长篇小说《农历》上榜,位列第八名。
作品评价
这是一本教育后代的书,是一本值得放到书架上的书。它写出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生活逻辑,也写出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评)
参考资料
农历.豆瓣读书.2025-02-26
《农历》:在价值观混乱的年代寻找安详.中国经济网.2025-02-26
荐读(第633期)| 岁末文韵主题周之《农历》.两当县图书馆.2025-02-26
茅盾文学奖20部提名作品出炉 郭文斌《农历》上榜.新浪网.2025-02-26
农历.豆瓣网.2014-11-01
电子图书 ▎《农历》 时间:2025-01-28 08:25:40 阅读:191次.贵港图书馆.2025-02-26
郭文斌长篇小说《农历》研讨会.中国作家网.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