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肠痉挛

肠痉挛

肠痉挛又称肠绞痛,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临床上小儿多见,成人也可因肠道疾病发生肠痉挛。

肠痉挛的病因尚不清楚,小儿可能与肠道功能不成熟,各大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成人则与腹部受凉、进食过饱、消化不良、肠道炎症等有关。肠痉挛的主要症状为腹痛。

治疗主要为去除诱发肠痉挛的因素,应用解痉药物。患者应注意寻找诱因以及是否存在引发肠痉挛的原发疾病并给予病因治疗。肠痉挛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病因

胃肠道因素 

(1)肠道气体产生过多:肠道气体有四大来源:吞下的气体;中和胃酸产生;从血中弥散而来以及细菌发酵产生。

(2)肠道动力增强。

(3)胃肠道激素。

(4)饮食因素:一些研究显示,母乳喂养儿发生肠痉挛与母亲饮用奶有关,食物过敏可能是肠痉挛发生的一个原因。

非胃肠道因素。

肠痉挛的病因尚不清楚,小儿可能与肠道功能不成熟,过敏体质以及各大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成人则与腹部受凉、进食过饱、消化不良、肠道炎症等有关。

症状

肠痉挛的主要症状为腹痛。

典型症状

肠痉挛的典型症状为腹痛,痛前有鼓胀、肠鸣,疼痛逐渐加剧。也有突然发作,腹痛如绞、如刺,多在脐部;严重者可翻滚,手脚冰凉、出冷汗、面色苍白。经过数分钟至数小时后疼痛逐渐减轻。

其他症状

有的患者呕吐、嗳气后,疼痛症状可消失。

检查

体格检查

患者腹痛,痛前有鼓胀、肠鸣,疼痛逐渐加剧。痛如绞、如刺,多在脐部;严重者可翻滚,手脚冰凉、出冷汗、面色苍白。发作期全腹触痛明显,发作间歇期腹部柔软、无压痛。

便常规、血常规

大便常规、大便潜血检查和血常规可以排除其他疾病造成的肠痉挛,有助于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

如结肠镜、胃镜、肝胆B超和脑电图等,有助于查明肠痉挛的病因。

诊断

医生可通过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进行诊断。

发病时患者有腹痛的症状,且疼痛逐渐加剧。痛如绞、如刺,严重者可翻滚,手脚冰凉、出冷汗、面色苍白。发作期全腹触痛明显,发作间歇期腹部柔软、无压痛。

通过相关检查排除实质性脏器病变。

鉴别诊断

肠痉挛作为很多疾病的一个症状,很难判断原发疾病,需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才能确诊。

容易引发肠肌肉痉挛症状的疾病包括:肠套叠急性阑尾炎、急性胃肠炎或肠道感染、肠系膜慢性淋巴结炎、肠蛔虫症与胆道蛔虫、便秘以及食物不耐受(过敏)等。可通过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首先要排除引发肠痉挛的器质性疾病,给予针对病因的治疗。肠痉挛症状不严重者,可进行休息或热敷;严重者采用药物治疗。

常见治疗方法

热敷

肠痉挛症状不严重的患者可进行休息,或用热水袋捂腹部。可有效缓解腹痛的症状。

药物治疗

西医治疗:给予解痉药如西托溴铵,阻断平滑肌的毒蕈碱型受体,还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痉挛,解除疼痛症状。

中西治疗:开相应的处方药;针灸治疗。

其他方法

改变饮食。哺乳妇女不食用牛奶、奶制品、鱼和蛋;人工喂养给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能明显改善婴儿肠痉挛

危害

急性肠痉挛一般不严重,对身体的危害程度较小,但可引起剧烈腹痛,患者腹痛明显。经常反复发作,可伴有恶心症状,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此外,不能仅仅缓解痉挛,需要找到诱发因素或原发疾病。

预后

肠痉挛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

避免食用过寒凉的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

保持心情放松、愉快。

参考资料

肠痉挛-病因-治疗方法-鉴别,检查,预防,日常生活护理-注意事项-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https://www.dayi.org.cn/disease/1156461.2021-11-26

肠痉挛危害有哪些.医联媒体.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