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挫琴是一种形制奇特而古老的乐器,目前仅见于青州。青州挫琴艺术的起源涉及到中国拉弦乐的起源甚至是世界拉弦乐的起源,对于研究古代音乐的发展沿革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
设计工艺
流传历史
战国末年,勇士荆轲刺秦王,好友高渐离送他到易水边,击筑为其送行唱的那首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用挫琴的前身“筑”演奏的。而乐器挫琴与“筑”同宗同族,一脉相承,这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
1957年初,以当时的青州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刘新丰为主,经过近3个月的时间,对挫琴艺术及演奏曲谱进行了整理,收录了近百首挫琴琴谱,曲目以四大调:《鸳鸯扣》、《四大景》、《满江红》、《叠落金钱》等抒情乐曲为主,都是基于挫琴独特的构造及特殊音色创作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民间老艺人颇受重视。1957年,已经是益都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赛金花,参加了昌潍专区暨山东省第一届音乐会演,他自己创作改编并演奏的挫琴《鸳鸯扣》获得了金奖。
“不过,一次在从济南市返回青州市时,车上的人很多,那把获奖的挫琴装在布袋里被挤碎了。祖父很是心疼,又找到青州一个叫刘砚田的老木匠帮忙重新制作。”1960年,年仅14岁的赵兴堂去东北地区谋生,祖父赵彩云也于当年去世。1962年从东北回来,赵兴堂发现祖父的奖章等东西都没有了,只留下了一本挫琴琴谱,他将它收藏了起来,才得以保存至今。
从六七岁开始,赵兴堂就给祖父背琴,八九岁开始跟随祖父学琴,把挫琴的制作、演奏技艺都学到了。“文革”期间,赵兴堂家中的挫琴再次被毁了。“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就知道挫琴是独一无二的,我一心想着把这个继承下来,再不继承就灭绝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家里生活条件的改善,赵兴堂根据记忆自己制作了一把挫琴,挫琴的演奏技艺和制作方法得以再次被传承了下来。
文物研究
一件在中国古代乐器史上已经消失的乐器,“非遗”普查中不仅在青州市被重新发现,而且还是有着活态传承的技艺,使得中国拉弦乐器的历史比西方早了1500年。这件可以说具有“活化石”意义的乐器就是青州挫琴。
青州挫琴的传承人
赵兴堂
参考资料
寒假社会实践 || 青州挫琴,跨越千年的回响.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9
那些年,东岳庙会上的非遗(二).中华泰山网.2024-05-29
“千里漫行话潍坊”走进青州非遗 体验传统文化.大众网.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