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朱雀(学名:Carpodacus formosanus),亦俗称朱雀,台湾话称红鸟仔(âng-tsiáu-á)或朱衣(tsu-i),是燕雀科朱雀属的一种鸟类,为台湾省特有种,主要分布于台湾本岛中央的中高海拔山区,模式产地位于今玉山国家公园山腰。Carpodacus 源出希腊文,为“果实咬者”之意,意指朱雀属鸟类多取食果实、种子及花苞的习性。formosanus 是“台湾的”之意。曾经是酒红朱雀的亚种,2016年定为独立物种。小型鸟类,体长约15厘米,体重17-25克。雌雄鸟羽色差异甚大。雄鸟全身大致为暗朱红色,有白色眉斑,翼及尾羽为黑褐色,三级飞羽末端白色,胸腹常有不明显的暗色纵斑。雌鸟通体为黑褐色,有黑色纵斑,无眉斑,三级飞羽末端白色。喙铅灰色,虹膜黑褐色,脚灰红色。单独或结小群活动,常近地面。可长时间静立不动。以草籽、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昆虫。该鸟在台湾中高海拔山区相当常见,可以适应台湾山区的次生植群或人为环境。
形态特征
雄鸟通体表面栗色、眉纹淡粉红色而具细绢光泽,头顶羽色较亮和深,眼先和眼周围较暗呈暗红色,腰较淡呈玫瑰红色,两翅黑褐色或黑色,羽缘红色,内侧两枚三级飞羽外具明显的淡粉红色尖端,尾黑褐色,羽缘红色。整个下体红色,明显较背亮和淡,有的具细而不明显的暗色羽轴纹。腋羽和翅下覆羽褐红色。雌鸟上体淡褐色或淡棕褐色、具细而不甚明显的暗色纵纹,下背和腰纯色无暗色纵纹,两翅和尾暗褐或黑褐色。外翈羽缘淡棕色或浅赭棕色。内侧两枚飞羽具棕白色端斑,下体赭黄色具灰褐色羽干纹,下胸和腹羽干纹细而不显。通常不具眉纹或眉纹不显,个别有不明显的皮黄色眉纹。虹膜黄褐或暗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下嘴基部较淡,脚褐色或角褐色。大小量度:体重♂17-23g,♀18-25g;体长♂131-150mm,♀128-152mm;嘴峰♂10-12mm,♀9.5-12mm;翅♂68-72mm,♀64-70mm;尾长♂58-63mm,♀54-60mm;跗♂18-21.5mm,♀17.5-22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台湾海拔 2,000米以上的山区,山地针叶林、杨桦林、竹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尤其喜欢灌木和林下植物发达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但以海拔较高的针叶林带较为常见。在阿里山及合欢山等人群聚集处时常出没。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经常单独、成对或成群活动,领域性并不明显。喜好空旷地、森林边缘或森林中的空隙,在林下灌丛、竹丛、河谷和稀树草坡灌丛中活动和觅食,冬季也常到林缘、农田、地边、以及居民住宅附近的树丛与灌丛等开阔地带单独或成对活动,较少在密林内出现。多在地面层活动,不甚惧人,但停栖时多在针叶树顶端、电线及突出岩石上。飞行时速度相当快,呈波浪状前进。常在枝头鸣唱,不畏惧人,在人群聚集处时常出没。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及花苞为食,食物种类广泛。但以禾本科较多,在台湾山区的垃圾堆积处,经常可见台湾朱雀觅食垃圾。觅食方式主要为觅啄。也以常于人群聚集处捡食厨余。鸣叫声:叫声为短促、单调、金属音的“吱、吱、吱、”声音。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5-7月。巢营于灌木密枝上,由禾本科植物的茎和根等编成。仅雌鸟营巢。每窝产卵4-5枚,卵呈蓝绿色,卵表面有一些暗褐色和黑紫色斑点和乱纹,并多集中于卵的钝端。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被描述为稀有或不常见鸟种(Clement 1999)。该鸟在中国台湾约有10,000-100,000繁殖对(Brazil 2009)。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