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澥浦船鼓

澥浦船鼓

澥浦船鼓是一种综合了打击乐、船型道具和民歌小调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反映了浙东地区渔民的生活和生产习俗。这种舞蹈通常被称为船鼓,在民间也被称为“拷(敲)船灯”。

历史沿革

澥浦船鼓起源于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大约在1810年左右。当时的澥浦是一个重要的渔业城镇,居民中有许多是从河南省福建省迁移过来的渔民。这些渔民在出海捕鱼前和归来的庆祝活动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河南籍渔民通过敲锣击鼓的方式庆祝,而福建籍渔民则使用竹木条制作的船型道具载歌载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表现形式逐渐融合,形成了既有船型舞又有锣鼓伴奏的船鼓队伍。到了清末民初时期,船鼓的流行程度达到了顶峰,并开始出现在民间庙会、传统节日以及各种喜庆活动中。

表演风格

早期的船鼓表演是由打击乐、船型道具和演唱民歌小调三部分组成的独立单元。当地的渔民擅长演唱民歌小调和舞蹈,而来自福建省的渔民则善于制作和操作各种船型道具,河南省的渔民则精通击鼓技艺。每逢出海捕鱼(称为“开洋”)和捕鱼归来(称为“谢洋”)之际,男性的渔民们就会共同参与击鼓、唱歌和舞动船型道具的仪式,以此祈求平安和庆祝丰收。渐渐地,这三个表演环节融为一体,船型道具中加入了七寸大小的堂鼓,并由场边的锣鼓乐队提供伴奏,其中以鼓为主要乐器,并辅以唢呐加强节奏感。每次舞蹈结束后,演员们会在船中堂鼓上敲击一番,随后演唱当地流行的民俗音乐曲牌,如《马灯调》等,并配上自己创作的歌词,以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这种表演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浙东地区渔民个性和浙江渔区特色的民间艺术,不仅在渔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作用,而且迅速融入了庙会和其他社会庆典活动,成为了当地民间表演艺术的代表性项目。

传承与发展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被视为“四旧”,澥浦船鼓一度遭到禁止。随着老一代船鼓艺人的去世,这一艺术形式面临着失传的风险。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两位九十岁高龄的老人用自己的生命之光重新点燃了澥浦船鼓的火焰。之后,文化工作者对这一艺术进行了精心整理,并结合新时代的文化元素,将其改编成了新的吹打器乐曲目《渔老大》。在这首新作品中,添加了大旗锣、川钹等响器乐器,并引入了船工号子,使得舞台效果和艺术内涵更为丰富和雄壮。

参考资料

澥浦非遗传承 一路焕发新生.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政府.2024-11-06

澥浦船鼓.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11-06

联合国中文日 | 澥浦船鼓:三代人共奏和谐乐章.央视网 .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