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鼻龙
厚鼻龙(Pachyrhinosaurus),又名肿鼻角龙,鸟臀目角龙亚目厚鼻龙属,是一种体型奇特的大型食草恐龙,生存于距今7000~6500万年前晚白垩纪时期的北美洲。
厚鼻龙典型体长5~6米,体重3~5吨,因其鼻子和眼睛上方有厚厚的骨垫而得名。首例厚鼻龙化石由查尔斯·斯腾伯格于1950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发现并命名为加拿大厚鼻龙。截至2022年,已在亚伯达省与阿拉斯加州发现12个部分厚鼻龙头颅骨。
厚鼻龙头颅骨的鼻部上有巨大、平坦的隆起物,而非角状物。厚鼻龙头盾的形状与大小随个体、性别或其他因素而不同,与厚鼻龙亲缘关系最接近的是河神龙。
厚鼻龙攻击力弱,过着群居的生活,一起抵御食肉恐龙的袭击。此外,厚鼻龙以坚硬且富含纤维的植物为食,它们的喙状嘴能够帮助其啃咬植物。
发现与命名
1950年查尔斯·斯腾伯格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发现并命名第一个标本。目前已在亚伯达省与阿拉斯加州发现12个部分头颅骨。厚鼻龙头颅骨的鼻部上有巨大、平坦的隆起物,而非角状物。厚鼻龙头盾的形状与大小随个体而不同,有可能是性别差异或其他因素。
1972年,Al Lakusta在加拿大亚伯达省烟斗石溪河畔发现一个大型尸骨层。古生物学家发现大群密集的骨头,每平方米有100个骨头,总共约有3500个骨头,包括14个头颅骨。在2008年,古生物学家将这些出土于烟斗石溪河畔的厚鼻龙列为第二种拉库斯塔厚鼻龙。
形态特征
典型特征
厚鼻龙典型体长5~6米,体重3~5吨,头顶上有骨质形成的圆顶,用以保护头部不受震荡,同时也是群体间格斗的武器。颈部有颈盾,颈盾上方有两只小角。尾巴粗又短。后肢粗壮有力,承担大部分重力;与后肢相比,前肢比较苗条,前肢有5趾。
种间差异
厚鼻龙的头盾、头角形状与大小随着个体而不同,可能是性别差异或其他因素。加拿大厚鼻龙、培罗托姆厚鼻龙的鼻部、眼睛上方隆起,几乎连在一起,被狭窄的沟分隔。拉库斯塔厚鼻龙的鼻部、眼睛上方隆起,则被较宽的沟分隔。加拿大厚鼻龙、拉库斯塔厚鼻龙的头盾上段,有一对弯曲的角,往后方弯曲、生长。拉库斯塔厚鼻龙的某些标本、培罗托姆厚鼻龙的头盾上段则没有这对角,这对角可能代表年龄或性别差异。
厚鼻龙的鼻部隆起,随者不同种而有不同形状。拉库斯塔厚鼻龙、培罗托姆厚鼻龙的鼻部隆起表面呈凹凸不平状;而加拿大厚鼻龙的鼻部隆起表面没有凹凸不平。拉库斯塔厚鼻龙的鼻部隆起有个前端突出,加拿大厚鼻龙的鼻部隆起上侧平坦、呈圆形,培罗托姆厚鼻龙的鼻部隆起后段中线有个狭窄圆顶。厚鼻龙的头盾末端有一对角往上方延伸、生长。
生活习性
厚鼻龙是植食性恐龙,以坚硬且富含纤维的植物为食,它的嚎状嘴能够轻易啃咬植物。厚鼻龙过着群居的生活,整个族群通常会一起觅食,一起抵御其他肉食性恐龙的袭击。厚鼻常非常警惕,当发现危险时,就出叫声提醒自己的同伴,得利于快速地应对突发状况。
虽然厚鼻龙是角龙下目的恐龙,但由于头盾上的角不能够用来攻击敌人,因此在与敌人打斗的过程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
化石研究
在1972年,艾尔·拉库斯塔在阿尔伯塔省烟斗石溪河畔发现一个大型尸骨层。在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的协助下,该地在1986年到1989年间进行挖掘,古生物学家发现大群密集的骨头,每平方米有100个骨头,总共约有3500个骨头,与14个头颅骨。这个有高死亡率的地点,可能是因为动物在横越河流时曾到洪水。在这群化石中,发现了四个明显的年龄层,从幼年体到完全成长的个体,显示厚鼻龙有照顾后代的行为。
主要变种
模式种是加拿大厚鼻龙(P. canadensis),是在1950年由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命名。已鉴定出三个种,加拿大厚鼻龙的化石发现于马蹄峡谷组下层,地质年代较年轻,约7150万到7100万年前。拉库斯塔厚鼻龙的化石发现于马蹄峡谷组上层,地质年代约7350万到7250万年前。在的美国阿拉斯加州的Prince Creek组地层,发现第三个种,被命名为培罗特厚鼻龙,地质年代更年轻,约7000万到6900万年前。与厚鼻龙亲缘关系最接近的是尖角龙。
影视记录
2013年,科幻电影《与恐龙同行》以半纪录片的形式,将镜头对准特殊的食草恐龙厚鼻龙,讲述厚鼻龙的迁徙过程,还原白垩纪时期的恐龙生活原貌。
参考资料
拥有硕大鼻骨突起的恐龙——厚鼻龙.陕西自然博物馆.2024-02-28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875763/.豆瓣电影.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