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荣,男,1977年生于安徽长丰,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博士学位,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取得博士后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成像理论、技术与仪器系统,磁共振与超声波新技术系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兼)、中国科学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2002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5月,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后任职副研究员、研究员、医工所所长、副院长。2023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获得201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何梁何利青年创新奖等。2021年11月,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1月8日,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96年9月到2002年7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2002年8月到2006年5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

工作研究经历

2006年5月到2007年9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担任项目科学家。

2007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1年11月担任国家地方联合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201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所长,2016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2018年1月8日,郑海荣研究员领衔的超声团队凭借十年的学术与产业化积累,完成的“超声剪力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8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20年4月开始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

2023年6月,担任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9月起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身份主持工作。2023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郑海荣,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美国发明专利22件。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类)。

2015年5月8日,郑海荣研究员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研制的uMR770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医疗器械注册证(CFDA),成为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0T高场强磁共振产品,打破了国外巨头长期垄断。

2021年4月,主持的国家重大仪器部门推荐项目“基于超声辐射力的深部脑刺激与神经调控仪器研制”通过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现场考核验收,研制出国际原创性超声波深脑神经调控仪器,科研应用效果显著,予以优秀结题。11月,主持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历经十余年潜心技术攻关,实现我国大型医学影像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以及医学临床的大规模应用。

2022年8月31日,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与联影医疗合作完成的5.0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设备获国家批准医疗器械注册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为国际上首台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扫描的超高场临床磁共振成像设备。

2023年1月6日,主持承担的国家应急重大专项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ECMO)获国家批准上市,为疫情高峰期重症救治提供了关键设备。

论文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Nature Comm.、PNAS、Appl. Phys. Lett.、IEEE会刊/期刊等杂志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200余篇,被《自然》等他引6000余次。

主持科研项目

代表性专利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名单公布.科普中国网.2023-11-23

郑海荣.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21-03-19

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科学研究院.2023-11-23

关于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中国科学院.2023-11-23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科学网.2021-11-03

深圳先进院剪切波弹性超声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2023-11-23

关于公布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公告.中国科学院.2021-08-28

关于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告.中国科学院.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