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的浪漫》是一部短篇小说,是老舍在青岛市写的,创作于1935年。
故事简述
描写了一位六十叫刘兴仁的老头,是要为儿子娶还是为自己娶的内心深处的矛盾的故事。
精彩内容
刘兴仁爱这对大眼睛,可又有点怕。他摇了摇头。他心中乱。父女这种说话法,屋里那种暖和劲儿,这种诚爽亲爱,使他木在那里。他羡慕,忌恨冯二。有这个女儿,他简直治服不了冯二,除非先把这个女儿擒住。怎么擒她呢?叫她作儿媳妇呢?还是作……他的傻儿子闹着要老婆,不是一天了。只有冯姑娘合适。她身体好,她的爸在姓刘的手心里攥着。娶了她,一定会生个孙子;儿子傻,孙子可未必傻,刘家有了根。可是,一见冯姑娘,他不知怎的多了一点生力,使他想起年轻的事儿来。他要对得起儿子,可是他相信还会得个--或者不止一个--小儿子,不傻的儿子。他自己不老,必能再得儿子。他自己要是娶了她,他自己的屋中也会有旺旺的火,也会这样暖和,也会这样彼此亲爱的谈话。他恨张妈,张妈生的火没有暖气。要她当儿媳妇,或是自己要了她,都没困难。只是,自己爱那个傻小子,肯……他心中发乱。
作者简介
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2年任天津市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市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市。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艺网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写作特色
老舍通常采用以下一种情节结构方式,就是利用不同人物甚至同一个人物性格中对立的两个方面来展开情节。这种构思更巧妙一些,也更需要作家具有艺术才能。我们读到了两篇特别成功的作品:其一是《善人》,其二就是《老年的浪漫》。在这两个“个案”中,作家得心应手地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人物精心伪装着的真实面目。
作品评价
老舍的《老年的浪漫》短篇小说充满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作品中充满了浓烈的“京味儿”,老舍当属中国近代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他的这篇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观看地址
《老年的浪漫》
参考文献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