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松
沈清松(1949年-2018年),出生于台湾云林。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现代哲学论衡》《解除世界的魔咒——科技对文化的冲击与展望》和《为现代文化把脉》等。
教育背景
沈清松于1971年获得台湾辅仁大学哲学学士,随后在该校继续深造并于1975年取得哲学硕士学位。他在天主教鲁汶大学完成了哲学硕士(1977年)、国家发展研究硕士(1979年)的学习,并最终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
职业生涯
沈清松的职业生涯涵盖了多个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曾担任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主任及研究所所长。此外,他还曾在巴黎大学高等社会科学院担任客座研究员,并在鲁汶大学担任Verbiest讲座教授。在维也纳大学,他分别作为科学哲学研究所和心理学研究所的客座教授进行了授课。
学术贡献
沈清松的学术成果丰富多样,除了已提及的主要著作外,还包括《物理之后——形上学的发展》《科技、人文价值与后现代》《人我交融——自我成熟与人际交往》《传统的再生》《追寻人生的意义——自我、社会与价值观》《吕格尔》和《台湾精神与文化发展》等书籍。他的学术论文广泛发表于中、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刊物上,总数超过百篇。
社会职务
沈清松在其职业生涯中还承担了多项重要的社会职务。他是中国哲学会的理事,同时也是国际哲学与价值研究委员会、汉学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以及国际中国哲学会的成员。
参考资料
台湾辅仁大学.山东大学管理学院.2024-09-14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留小留.2024-09-14
物理之后.豆瓣读书.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