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实储蓄,又称折实存款,是一种以折实单位而非货币单位进行存取的储蓄形式。每个折实单位的价值相当于特定种类和数量实物的价格总和。在中国,这一储蓄形式曾在建国初期实施,旨在应对物价波动对存款价值的影响。然而,随着物价趋于稳定,折实储蓄逐渐减少,并于1950年底被取消。

历史沿革

中国在建国初期,由于物价不稳定,为了保护储户的利益,曾实行过折实储蓄制度。在这种储蓄方式下,存款金额不是按照当时的货币单位计算,而是转化为相应的折实单位,这些单位的价值由具体商品价格决定。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存款的实际购买力不会因物价变化而受到影响。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稳定,折实储蓄的重要性逐渐降低,最终在1950年底停止办理。

复兴与发展

1988年9月10日,考虑到当时物价上涨较快,储蓄存款实际收益已经低于零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重新推出了类似于折实储蓄的定期保值储蓄业务。这项措施是为了缓解通胀压力,保障储户的存款价值不受损失。

参考资料

折实储蓄名词解释 .百度文库.2024-10-25

回眸折实储蓄存单.搜狐网.2024-10-25

人民币抗通胀——从“折实储蓄”到“保值贴补”.网易.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