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三朱村后宅自然村后的北才穴山上,由惠安县人民政府于1990年设立。该纪念碑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泉州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筑规制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呈十字状,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由花岗岩石砌成,碑身宽2.1米,全高7.1米,顶端镶有辉绿岩五角星,象征“三朱精神永放光芒”。碑体为方柱造型,两侧有护碑,均用白色花岗岩砌成,石面凿工精致,晴天时可映红光。山脚与碑座间是一条用花岗岩条石铺就的笔直通道,长约200米,两旁种植着松柏、榆树等,与山上的相思树相映成趣,使纪念碑更显雄伟壮观。纪念碑的设计中蕴含着丰富的纪念意义,如碑身的高度和宽度分别寓示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三朱革命斗争的起始,而碑座的高度和台阶数则分别代表着立碑的时间和革命斗争的历程,共同构成了对这段革命历史的深刻纪念。

纪念意义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的设计建造融入了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数字元素。碑身宽度为2.1米,碑身及碑座总高度为7.1米,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1日的诞生。碑座平面接近正方形,分为两个平台共计六级台阶,象征1926年朱汉膺同志加入农会并在三朱地区传播革命火种的开端。碑体距离碑台边缘的距离为4.9米,代表1949年惠安解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碑身高6.2米,标志着三朱革命斗争始于1928年至1990年的历史跨度。碑底座的高度为90厘米,对应的是纪念碑的立碑时间为1990年。

碑文内容

纪念碑背面刻有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的碑文,详细记载了三朱作为中共惠安县委(工委)指挥武装斗争活动中心的历史。从大革命时期直至惠安解放,党始终坚持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战斗,确保了红旗永不褪色。1926年冬季,惠安县建立了共产党组织,朱汉膺积极参与革命工作并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成立了中共三朱支部,陈平山担任书记。在中共泉州特委的指导下,组织了“十八乡”的武装群众,对抗军阀汪汉民,其中群众领袖朱成吉不幸牺牲。1932年,原省委军委书记蔡协民领导了惠北地区的武装抗捐运动,在都巡召开了誓师大会,动员了数千名群众,成功击败了军阀陈国辉的一个营。抗日战争期间,三朱成为闽南(中)特委和泉州中心县委的重要交通站点。解放战争时期,闽中地委在三朱召开了重要会议,加强了惠安县工委的力量,部署开展了人民游击战争。县工委先后组织武装力量,多次击退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军事“围剿”。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建,县工委领导人在1949年8月23日率领三百余名游击队成员从三朱出发,最终解放了惠安县城。为了纪念在三朱进行革命斗争和牺牲的同志们,特别设立了此碑以示敬意。

参考资料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台海网.2024-11-18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博雅地名分享网.2024-11-18

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搜狐网.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