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翠娟,女,汉族,1949年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的探索与研究,提出“师德应植根于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充实感”,“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引发学习的地方”。高度重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校内组织成立多个教师社团,为教师活跃在教改的前沿、自觉加强师德建设、建设优秀教师队伍创造条件,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人物事迹
赵翠娟一直把师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她致力于学习型组织建设,把解决师德问题纳入到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学以立德,学以增智”的要求,在南马路小学进行了16年的思考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9年底黑龙江省省委吉炳轩书记对南马路小学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做法做了长篇批示。2010年初,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南马路小学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经验做出了重要批示。
南马路小学地处经济发展较落后的道外区,1994年,赵翠娟刚担任校长时,学校经济困窘,人心散乱。面对这群教师,赵校长首先做的是抓教师的读书学习,走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道路。她为老师们推出了必修书:《给教师的建议》《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这些书平易近人,直面教学实际,使得教师们读书热情高涨。通过读书学习,教师们的内心多了理解与包容,他们认识到:师德不是狭义地不接受礼品、不体罚学生的问题,深层次的师爱是理解和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是尊重学生的前提,尊重学生是理解学生的表现和深入。老师们开始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他们用动情的话语诉说着对教育的感悟。如“爱孩子吧,你生命的精彩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心平气和地对待教育,让孩子慢慢长大。”等等。
在提高认识的同时,她又在行动细节上做出了清晰的、具体的规定,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要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优劣或出身门第的不同而厚此薄彼;教师要与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就是情感场;教师遇到不顺心的事,要控制感情,不要迁怒于学生;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无论是好还是不太好,教师都要让他体面地坐下。她还把吉诺特所说的这样一段话作为师德警示牌,悬挂在每一个教师办公室里,这段话是“身为教师,我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迪灵魂的媒介;我可以让学生丢脸,也可能使他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在细节的锤炼中促发正确的行动,让日积月累的正确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而师德恰恰就是在这日积月累的对教育的感受、理解和思考的过程中锤炼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用自身的行为影响着老师们。在一次值日班的总结会上,五年二班的班长于占洋在全体教师面前总结了一周的情况后,话锋一转说:“早上我们向一位老师问好,可是她却匆匆走过,没理睬我们。”听到这话,赵校长立刻过去将他搂在怀里说:“孩子,你好样的!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他的话音一落,会议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她的办公桌里一直放着一本名为“你是我的好朋友”的纪念册,上面贴着与她交朋友的后进生的照片,在照片下面赵校长写上鼓励的话语。每当他们取得小小的进步,赵翠娟都会发自内心地赞扬他们,并将他们画的图画、写的作业贴在纪念册上。赵校长还为后进生单独设立了奖项——“校长杯·自强奖”,颁发给那些自己同自己比赛进步幅度大的学生。获奖学生不仅能得到荣誉证书,还可以单独与校长合影,在照片上写着“校长为你的进步而骄傲”。有的孩子把镶嵌在相框里的照片捧回去,一定要挂在家中最醒目的地方。每逢亲友来,他都要说“看,这是我和校长的合影。”赵翠娟用平等与真诚去面对这些孩子,孩子们也回报给她信任和尊敬。在一个初春的三月,学校要接受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基地的验收,1200余名孩子要表演口簧琴合奏。排练时,赵翠娟正发着高烧在办公室输液。当发现队形不够理想的时候,排练已接近尾声。那时候,自责在她心中油然而生,她发自内心地向学生道歉,希望重排队形。当赵校长向学生鞠躬之后,发现孩子们的眼中闪动着泪光,他们的脸上分明写着无言的感动。
赵翠娟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自身的率先垂范引领老师们,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悄然发生着变化。安东来在上课铃响起之前,像以往一样拿着教具来到班级门口准备上科学课。这时,他看见有两个男生站在那里,都很不高兴的样子。原来是课间两人闹矛盾,正在这里堵气呢。安老师想,如果这时批评他们两个一定会影响他们上课的情绪。于是就对这两位同学说:你们能帮老师把教具拿进班级吗?他们愣了一下,然后一起拿着教具走进教室,很规整地摆在讲台上。安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们帮助老师的做法,他们脸上喜悦的表情取代了刚才的不快。整节课他们俩也没有受到课间争吵的影响,学习效果很好。为了让师德历久弥新,她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早在7年前赵校长就鲜明地提出“师德应植根于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充实感”,她认为教师只有丰厚了、深刻了,才可以让教育的对象受益更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勇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推进工作、启迪学生;教师以自己奋发向上的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形象、捍卫自己的职业尊严;教师们在工作中凝炼成和谐的团队精神,所有这些都是教师幸福的源泉,同时也是新时代教师师德的重要内涵。当师德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融合为一时,才能为提高师德修养提供一个有效的支持平台和强大的推动力。
她在学校坚持倡导摒弃浮躁,静下心来读书学习,要求老师们严禁搬弄名词术语以显示理论的高深,要自己读书,联系实际自己悟。而且她本人的学术作风极其严谨,多年来,她发表过大量的论文,没有一篇是收费入刊的,也从不在任何人的文章中署名。都是她亲自执笔撰写,常常读书写作到深夜。她在全国第一个以“建设学习型学校”为题立项为国家级重点课题,第一轮课题研究结题后,在全国教育系统内明确地提出了构建学习型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并在《人民教育》上发表的以“开启学校管理新思路”为题的管理经验,得到各级领导和多位知名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2001年,赵校长作为东三省的唯一代表入选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在全国六大行政区作巡回报告,她在报告中提出“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引发学习的地方”,认为“学习是一种环境,学习是一种对话,学习是一种问题意识,学习是一种批判思维”,在全国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
所获荣誉
她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宋庆龄樟树奖(黑龙江省唯一)、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优秀专家、黑龙江省特级教师、哈尔滨市首届市长特别奖、哈尔滨市一级功勋教师、哈尔滨市劳动模范等奖项和称号。2009年,她作为全国模范人物的代表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观礼。《中国教育报》两次在头版头条,分别以《让读书成为习惯》和《十年引领读书风》为题在头版头条进行了专题报道。“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还在头版对她的事迹进行报道。《人民教育》将她作为封面人物,并对她的事迹进行了一万余字的长篇报道。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以《“原生态”的魅力》为题,用八千余字的大篇幅报道她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