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鹛
红顶(学名:Timalia pileata)是林鹛科、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6-18厘米。前额和一短的眉纹白色,头顶棕栗色,额和头顶羽干坚硬发亮,耳羽和颈侧灰色。上海体育大学橄榄褐沾棕。颊、颏、喉和胸白色。喉、胸具黑色纵纹,其余下体皮黄色。特征明显,野外容易被识别。虹膜栗红色或朱红色,嘴黑色,脚灰黄色或角褐色。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竹丛、灌丛、高草丛以及农田地边、芦苇沼泽和林缘灌丛草地。除繁殖期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性格活泼,常在灌木枝叶间或高草上跳跃觅食,并不时发出“唧-唧-唧”的叫声。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分布于中国、尼泊尔、印度(锡金王国)、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前额白色,一条短的眉纹白色从额基到眼上;头顶暗棕红色或棕栗色,额和头顶羽坚硬而发亮;眼先绒黑色,耳羽前部白色、后部灰色;颈侧深灰色。背、肩和两翅表面等上体橄榄褐色沾棕,腰和尾上覆羽转为棕色;尾呈楔形、暗褐色具隐约可见的明暗相间横斑;两翅暗褐色,翅上覆羽与背同色,翅上大覆羽和飞羽表面缀有棕色或茶黄色。颊、颏、喉白色,胸亦为白色;下喉和胸具细的黑色羽干纹,在白色喉、胸部极为醒目,胸侧亦沾灰,系颈侧灰色的延伸;其余下体皮黄色,两胁和尾下覆羽缀有橄榄褐色,翼缘和翼下覆羽皮黄色。虹膜栗色或朱红色,嘴黑色,脚灰黄色或角褐色。
生活习性
习性: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竹丛、灌丛、高草丛以及农田地边、芦苇沼泽和林缘灌丛草地。除繁殖期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性活泼,常在灌木枝叶间或高草上跳跃觅食,并不时发出“唧-唧-唧”的叫声。极富变化,包括清晰响亮的哨音、金属般颤音,模糊之声,啭鸣,抑扬顿挫之声及响亮而偏高的升调双音哨音。
食性:红顶鹛主要以昆虫为食,据郑作新等(1960,1962)、吴至康等(1986)在中国云南、贵州省等地剖检的12只鸟胃,所吃昆虫主要有象甲、叶甲、叩头虫、象、甲虫、鳞翅目幼虫i蝗虫、蚂蚁等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于中国、尼泊尔、印度(锡金王国)、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
中国:分布于云南省西部泸水市、芒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南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养镇、勐腊县、东南部河口瑶族自治县、金平,贵州中部贵阳市、西南部安龙县、兴义市、南部望谟县、罗甸县、东南部榕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瑶山以及广西与广东省交界处的西江等地。
繁殖方法
红顶鹛的繁殖期为4-7月,可能一年繁殖两窝。通常在地上草丛中或灌木上营巢,巢为球形,主要由青竿竹、草茎和草叶构成,内垫有远志茎和草根,出入口靠近顶端。每窝产卵3-5枚,卵白色或偶尔带有淡粉红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8-19毫米×13.5-15毫米。
近种区别
较为相似的种类有红头穗鹛(穗鹛属 ruficeps)和黄喉穗鹛(Stachyris ambigua),二者头顶均为棕红色,但体型明显为小,喉、胸不为白色无黑色纵纹。区别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保护现状
红顶鹛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