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石街道,位于济阳区西北部,距县城14公里,东与曲堤镇相接,北与商河县交界,西与新市镇二太平镇接壤,南与济阳镇相连。人口7.3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为济阳县人口第三大镇,耕地面积15.7万亩,为济阳县第一大镇。1957年2月建垛石桥乡,1984年3月建垛石桥镇,镇政府距济阳县城15公里。2001年3月,垛石街道由垛石桥镇、唐庙乡、索庙乡合并成立。辖130个行政村,约7.3万人,版图面积175平方公里。2001年3月,垛石街道由垛石桥镇、唐庙乡、索庙乡合并成立。辖130个行政村,约7.3万人,版图面积175平方公里。党的十三大以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历史沿革

垛石街道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镇内主要有唐朝皇帝南巡乘凉的地方“歇凉寺”,有传说中的“仙人”张稷若祠堂,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唐槐,镇北有后楼封建地主庄园。垛石街道原名垛石桥镇,与徒骇河上垛石桥有关。垛石桥坐落在今垛石街道政府驻地的徒骇河上,始建年代无考。据史料记载,至少在400多年前即有此桥,又名杜家水桥。垛石桥叠石做垛,续以土坝。时该桥“为燕齐通,济青登莱冠之客,约车往来者,日无停”。章丘区长山镇(今邹平)一带麦米输往德州仓,率经此桥。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徒骇河大水把桥冲毁,造成交通阻梗。县令组织人财物力,主持重新修起了高1.2丈,宽1.9丈,共15孔、总长14丈的垛石西桥。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行过一次重修。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增修了高1.4丈,宽1.6丈,10孔,总长16丈的垛石北桥。北桥与西桥相距半里远。后北、西两桥多次毁于徒骇河大水,先后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二十六年重新修建,“用工数万,费用千金”,确保了水流畅通,交通方便。今横跨徒骇河的大桥是1969年投资修建的钢筋混凝土桥,已无“垛石”的成分。但在加强内外交通,振兴当地经济,促进县域发展,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天下第一砣。相传早年徒骇河大水将垛石桥冲毁,两岸交通阻隔,“燕齐通衢”迟迟梗阻,惊动了朝廷,便责令地方官限期复桥。无奈之下,幕僚们想出一策。四方邻县,张贴布告,宣称“高价收购石料”,以质论价,以斤定价。外地巨商争先恐后,从四方运来大量好石料。有位商贾还特意送来两头样式别致的石狮子,做桥头用。工地收料员许诺,等石料足够了,一块过秤结帐。待石料充足,如期修复已无问题。但一过秤,巨商们感到石料与购买时的重量相差甚远。一个碌躅的大石料,称后只有几斤。原来过秤用的是一个特大秤砣。虽知中计,但也无奈,石料再运回去,连本钱也会陪上,只好顺水推舟,算作义举了。垛石桥如期通行,皆大欢喜。从此“天下第一陀”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下来。

地理环境

垛石街道地处鲁北平原南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具有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年降雨量在600毫米左右;境内有徒骇河、土马河、大寺河等主要河流,省道248、249线贯穿全镇,三级公路通车里程180公里,交通条件便利;境内建有220KV和35KV变电站两座,电力资源充沛;境内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丰富,探明地下石油贮藏量2800万吨,年开采量26万吨。

自然资源

垛石街道地处平原,地势平坦,版图面积1.75万公顷,河流有徒骇河、垛石河、土马河、牧马河等河流过该镇,流域面积175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蔬菜、林果、棉花、花生等。垛石街道现有人口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万人)为济阳区人口第三大镇,耕地面积15.7万亩,为济阳县第一大镇。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基础设施雄厚。现有初级中学3处,在校学生2569人;小学13处,在校学生3687人;幼儿园37处,在校幼儿1412人;成教中心1处,全镇共有在职教师469人。合并乡镇以来,该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繁荣扶持个体民营经济发展,全镇经济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以蔬菜瓜果、速生杨经济林、牛羊肉加工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9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1元。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垛石街道现有人口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万人),为济阳区人口第三大镇,耕地面积15.7万亩,为济阳县第一大镇。

人口数据

政治

所辖村委会:

经济

全镇财政收入7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0元。

主导产业

在农业上以反季节蔬菜生产为突破,建立了一处占地2000亩的济北农业精品示范园,在示范园的带动下,全镇现有高温蔬菜大棚8100个,种植品种以获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垛石牌”樱桃西红柿、黄瓜、大西红柿为主,全镇年蔬菜总产量1.4亿斤,蔬菜销售收入1.4亿元,农民仅此一项人均增收800元。该镇还投资350多万元,在济北农业精品园成立“济北瓜菜购销公司”,市场日交易蔬菜30万斤,年蔬菜交易量1.1亿斤,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吉林、等全国20余个大中城市,是山东省黄河以北最大的西红柿生产和批发基地。在畜牧业发展上,重点建设了刘营养牛、宋家养猪、唐庙奶牛三个养殖小区,畜牧养殖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主要渠道。

在工业方面,“化工工业园”初具规模。

乡镇合并以来,该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在农业上以蔬菜大棚生产为突破,济阳区六大园区之一的“化工工业园”初具规模。

山东省垛石街道:林菌、林药结合一片林就是一个小银行

“俺种了10多亩树,一年能赚个八九万。”济阳县垛石街道种树大户邢春兰的话,让人半信半疑:不就是一片树林子吗?什么树能这么卖钱?

树林子还是那片树林子,树还是值那么多钱,但种法却不是以前那么个种法了——鸡鸭遍地,蘑菇满垄,各种中草药竞相生长……见光度越来越小的林下空间以前让人犯愁。

该镇小开河村农民与山东嘉元实用菌有限公司“联姻”,两家通过“公司+农户+基地”模式,探索出“林菌结合、以短养长”路子。有200亩,亩纯收入在750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近4600元。

码头、白杨店、范屯等村林下散养草鸡、肉鸡,规模不断扩大。年纯收入250万元。

2006年秋,垛石街道又与济南润众中药材种植中心结了“亲家”,在码头等村1000余亩林地里发展了地丁草、红花、麦、北柴胡等10余个品种的中草药种植,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在政府引导和典型带动下,一季亩效益可在千元以上。可实现药材种植年收入600余万元。

林下中草药种植还给垛石街道衍生出一个新产业——“今年中药材种植面积争取达到1万亩,我们计划依托润众中药材种植中心抓好生产管理和市场销售,年底建成一处药材加工中心,实现中草药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成为促进更多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垛石街道负责人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

“一片林就是一个小银行”。林农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效益账:1亩地可种速生杨110株,5年后可产木材6立方米,除去成本,年亩收入1600元。这种“以短养长”的林业种植模式,让农民植树、护树的热情日渐提高。据镇领导介绍,全镇已栽速生杨1200万株,杨树年生产量达2万立方米,15.7万亩耕地均已实现农田林网化,活立木蓄积量60万立方米,全镇的绿化覆盖率由18%上升到44%。

全镇林木潜在价值达12亿。

为使林业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本,进一步带动全镇二、三产业发展,该镇还大力提倡社会办林,鼓励农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投资经营林业,引导全镇木材加工形成了镟皮、碎片、板条、树墩加工4个门类,从事木材加工的企业和大户近200家,年可实现林业就地增值1965万元。“资源引公司,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垛石街道的林产业成了当地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强有力的支撑。

这算的还只是经济账。那看不见的生态账呢?有专家评价:垛石街道这一循环利用的林业发展模式,实际上是拓展了一条优质的生态链。杨树林在成为群众的“绿色银行”的同时,还保持了水土,涵养了水源,净化了水质,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原先“春冬白茫茫,风起土沙扬”的景况,被如今“林木成行绿成海”的新面貌所代替,全镇生态环境大为改观——这账可就不好摁着计算器来算了。

招商引资

垛石街道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建设济阳化工工业园为目标,共引进相关化工企业8家,园区建设初具规模。2003年,全镇共引进企业7家,税源项目2个,实现招商引资总额1.2亿元,出口创汇1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0万美元。垛石街道资源丰富、物产丰美,该镇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一是樱桃西红柿,南来北往的路人都争相购买品尝。除此外,垛石街道还有孙家豆腐、大赵柿子、刘营清真牛羊肉、白杨店黑犁等许多地方特产。

文化

地名由来

垛石街道原名垛石桥镇,此名的由来与坐落在徒骇河上的垛石桥名有关。徒骇河是古代济阳区境内的三大河流之一,源自聊城运河东岸龙湾减水闸滚水坝的泻水,流经博平县高唐县茌平区、禹城、齐河县,从临邑县的夏口进入济阳县境内,到商河县南河头出境,过境总长45华里。垛石桥就坐落在今垛石街道政府驻地边的徒骇河上。垛石桥最早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史籍笼统记载可知,至少在400多年前就有此桥,又名杜家水桥叠石做垛,续以土坝,是古燕赵地区通往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济南市青州市、登洲(今蓬莱)、莱州市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的车辆,每日往来不停,章丘一带出产的粮食,经过此桥运往德州。那时,该桥“为燕齐通衢,济青登莱冠之客,约车往来者,日无停晷”。章丘长山一带郡邑麦米之输于德州仓者,率经此桥”。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徒骇河的一场大水把桥冲毁,造成交通阻梗。县令侯加成便组织筹集人财物力,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本镇对年久失修、日渐塌的改桥进行过一次重修。

雍正十二年(1734年),西桥又增修了高1.4丈,宽1.6丈,10孔、总长16丈的垛石北桥。北桥与西桥相距只有半里远。19年后的乾隆十八年(1753年),西桥又因河水漫溢,土坝被冲、桥身坍塌,本镇人再次商议重修,托请贡生陈来、监生杜曰诗、杜能礼3人为首负责组织相关事宜。经过3人精心策划,组织捐银、捐石、捐木、捐灰、捐砖和调度劳动力,于次年春天完成了该桥的重修,将原来易冲毁的土坝改建了7空石桥。8年后,即乾隆二十六、七年间(1761—1762年),徒骇河水再次大涨,洪水漫溢,使西、北两桥全都塌陷。正逢济南市郡守王守震到此桥视察河道,见状指示知县胡德琳组织重修两桥,并要求两桥都要比原来的加宽、加高。于是,胡德林知县遵照王郡守的要求,组织民力,调集物资,监督施工。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两桥就如期完工。西桥身高2.2丈,比原桥增高1丈,宽1.7丈,比原桥加宽8尺,总长20孔、28.6丈,比原桥增加了5空、14.6丈。北桥身高1.7丈,比原桥增加2丈,即每孔比原来增加了2尺。这次两桥的修建,虽然“用工数万,费用千金”,但确保了水流其畅,方便交通的作用。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横跨徒骇河两岸的大桥,已是建国后,经过1956—1958年徒骇河加宽时新建和1965—1980年改建而成的全部钢筋混凝土排架桥,已毫无过去“垛石”的成分。它在加强与外地的交通,振兴当地经济,促进县域全面发展方面,已经发挥和将继续充分发挥这重要作用。

特产美食

垛石街道资源丰富、物产丰美,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一是樱桃西红柿,二是垛石驴肉。垛石街道生产的国家级无公害产品樱桃西红柿以其皮薄、肉厚、味美、色佳、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市、东北三省、上海市深圳市等全国20余个大中城市。垛石驴肉加工手艺渊源流长,制作工艺堪称一绝,驴肉风味独具特色。垛石驴肉以其色、香、味深得人们的喜爱。除此外,垛石街道还有孙家豆腐、大赵柿子、刘营清真牛羊肉、白杨店黑梨等许多地方特产。

特色村屯

王官道口

该村位于徒骇河南侧。相传从前村旁的徒骇河堤岸突然决口,水大流急,决口越冲越大,整个村子危在旦夕。正在此时,有位朝廷命官路过这里,便立即组织指挥村民抢险,并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截流堵漏。经过紧张抢修,终于化险为夷,保住了全村的生命财产。后来人们得知那位官员姓王,便把村名改为“王官道口”,以示纪念。

社会

教育事业

垛石街道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有初级中学2处,在校学生923人;小学13处,在校学生3800人;幼儿园13处,在校幼儿1168人;成教中心1处,全镇共有在职教师335人。

参考资料

【济阳区垛石街道试点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 今日头条】.今日头条.202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