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臭荠

臭荠

臭荠(学名:Coronopus didymus(L.) J. E. Smith,又名独行菜属 didymum L.)是十字花科独行菜属一年或二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全草有臭气,通常铺地生,高可达80厘米,茎直立,基部多分枝。叶片为一回或二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狭长圆形,先端急尖。总状花序,花极小,白色,萼片具有白色膜质边缘;具白色长圆形花瓣或无花瓣;果瓣半球形,表面有粗糙皱纹,种子肾形,红棕色。果实成熟时沿中央分离而不开裂,种子细小,卵形。3月开花,4-5月结果。原产于南美洲,分布于中国山东、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湖北、江西省广东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欧洲、北美、亚洲也有分布。性喜温暖通风良好的环境,耐半阴,耐热,不耐寒,多生长于阳光充足的路旁或荒地。一般繁殖方法为种子繁殖。臭荠是麦田、玉米、大豆多种作物的杂草之一,生长于人工草地,通过生活力的竞争,消耗养分,影响作物与草坪的生长。2006年昆明环保局通报臭荠为外来入侵植物

形态特征

一年或二年生匍匐草本,高5-30厘米,全体有臭味;主茎短且不显明,基部多分枝,无毛或有长单毛。

叶为一回或二回羽状全裂,裂片3-5对,线形或窄长圆形,长4-8毫米,宽0.5-1毫米,顶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5-8毫米。

花极小,直径约1毫米,萼片具白色膜质边缘;花瓣白色,长圆形,比萼片稍长,或无花瓣;雄蕊通常2。

短角果肾形,长约1.5毫米,宽2-2.5毫米,2裂,果瓣半球形,表面有粗糙皱纹,成熟时分离成2瓣。种子肾形,长约1毫米,红棕色。花期3月,果期4-5月。

生长环境

常生长于旱作物地、果园、荒地及路旁,为常见杂草,对贫瘠干旱的土壤有一定的耐受性。臭荠性喜温暖通风良好的环境,耐半阴,耐热,不耐寒。

分布范围

原产美洲热带。中国山东、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湖北、江西省广东省四川省云南省有分布。欧洲、北美、亚洲也有分布。多生长于阳光充足的路旁或荒地。

生长繁殖

臭荠一般繁殖方法为种子繁殖。

主要价值

臭荠是田鼠亚科喜食的植物之一。还可供观赏。

主要危害

臭荠为旱作物地中常见的杂草。对贫瘠干旱的土壤有一定的耐受性,通过竞争作用,消耗养分,影响作物、草坪的生长。

物种危害

20世纪30年代在江苏南部发现,随农作物引种、粮食贸易等活动无意引入。种子成熟后,随鸟类、鼠类及风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传播、扩散。作为外来入侵植物对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来入侵植物与栽培植物争夺光照、养分和水分,降低作物产量,从而对农业生产带来直接的危害,二是有些种类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占据该地物种生态位,使该地物种失去生存空间,降低物种多样性,并使物种组成发生变化而给该地生态环境的稳定造成一定危害,臭荠是农田或果园中较多的常见杂草,影响果树和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

对于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①加强外来植物的检疫,严把进口检疫关,防止外来有害植物入境,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此外要谨慎引种并加强对引进的外国物种的管理,尽快建立引种法规,严格执行引种程序。

②应加强对异地有害植物种类、分布、危害的调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入侵机理,为其防除提供科学依据。

③研究其可利用的一面,积极开发,变害为宝,不少外来入侵植物,也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④要采用多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对那些已经产生危害的种类进行控制,将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人工物理法:人工物理法主要为以人工拔除、火烧等方式进行清除,化学法主要是施用化学药剂治理。

农业防治:深翻播种,防治向农田扩散为害。

化学防治:用二甲四氯阔叶散等除草剂防治。除草剂一号即4氯苯取代硫尿,是一种根部内吸兼有触杀作用的除草剂。在麦子播种后,每亩用50拓的可湿性粉剂200-300克,如水60千克喷雾,对臭莽等杂草,防除效果达85%以上。使用除草剂一号必须注意下述几点: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我国生物多样性遭遇内忧外患.中国科学院.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