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口足目孵出的幼体中文名称为假蚤状幼体或伪蚤状幼体。其幼体发育有明显的变态现象,日本学者T.Hamano等根据口虾蛄的假蚤状幼体的形态特点,将其假蚤状幼体分成Ⅱ期。而黑斑口虾蛄的幼体分期,作者根据其假蚤状幼体的形态特征、活动状态、生态及营养特点,再结合生产性育苗需要,将其假蚤状幼体分成三大相(称相与Ⅱ期分期法以示区别)。
幼体发育
分相及特征如下:
第Ⅰ相(卵黄营养阶段):体长1~3毫米,以卵黄营养为生,不摄食。幼体主要在水底部活动。前期以爬行为主,具背光性;后期活动能力增强,趋光性明显。复眼为柄眼,其头胸甲呈近椭圆形,中间刺强大,仅具第一、二胸肢。需脱皮2次。
第Ⅱ相(浮游阶段):体长4~11毫米,此时卵黄已耗尽,并开口摄食小型浮游动物,营浮游生活,趋光性强,头胸甲柔软,手感无硬刺。此阶段前期活动力差,仅能平游,后期活动能力增强,能翻转及倒立。形态上,出现了第5~8腹肢及第2触角鞭,头胸甲呈近三角形,尾扇开始出现。需脱皮7~8次。
第Ⅲ相(底栖阶段):个体体长达12~20毫米,以大型浮游动物为食,活动水层为水体的中下部,活动能力很强,常在水中翻转或倒立。形态上,尾扇明显,并出现分节,腹部宽度增加,头胸甲及刺坚硬,手握有针刺感,头胸部中间刺逐渐退缩,各胸足进一步分节完善。需脱皮2~3次。
仔口足目:个体体长在16毫米以上,头胸甲两侧刺消失,腹部明显增宽,腹宽大于头胸甲宽,体型上与成体相似,开始穴居生活。
在水温23℃~30℃,黑斑口虾蛄Ⅰ相假蚤状幼体需经20多天的培育,才能变态成仔虾蛄,完成整个幼体发育过程。若营养条件、生态条件等不适宜,虾蛄的假蚤状幼体有延缓变态现象。
幼体培育
从Ⅰ相假蚤状幼体入池到仔虾蛄出池的这段时间的培育过程为幼体培育。
(1)幼体密度:
由于其个体较大,故培育密度不宜过高。合理密度为:Ⅰ相幼体10万~15万尾/米3左右;Ⅱ相幼体5万~7万尾/米3;Ⅲ相幼体1万~2万尾/米3。
(2)水温调节:
口足目的假蚤状幼体在水温为20℃~30℃时都能正常发育,但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幼体发育有加快趋势。因而,在整个幼体培育期,水温宜控制在25℃~30℃,并水温以逐步提高为佳。
(3)盐度调节:
虾蛄幼体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广,对各个海区的海水基本能适应。在育苗时盐度以13‰~33‰为宜。
(4)充气量调节:
育苗池中的散气石以1~1.5个/米2为度。充气量Ⅰ相幼体期为小波状,Ⅱ相幼体期为波浪状,Ⅲ相幼体期为沸腾状。
(5)光照调节:
口足目的假蚤状幼体对一定的光强(100~1000勒)有较强的趋光性,但对强光(\u003e1500勒)则表现为背光性。在高水温(28℃~30℃)时,光照过强,不仅引起丝状杂藻丛生,而且刺激幼体向池底或池角集中,增加幼林间的互相残杀的机率。因而,育苗时宜采取遮光措施。
(6)饵料管理:
由于假蚤状幼体个体大且有强大的掠足,因而需要颗粒较大的饵料。在I、Ⅱ相幼体期,其适口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株足类和枝角目,以活体为宜,也可辅以虾皮粉和方形蛋糕。Ⅲ相幼体期以卤虫成体、鲜活小型幼贝为佳,辅以卤虫干品、新鲜鱼、虾、贝肉等。选择适宜的幼体饵料,是育苗高产的关键之一。
(7)水质调节:
育苗海水需经沉淀、沙滤处理,为防重金属离子含量太高,可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盐2~5毫克/升。换水是保证良好水质的重要措施,各期换水量为:Ⅰ相幼体期为30%~40%,Ⅱ相幼体期为40%~70%,Ⅲ相幼体期为70%~100%以上。吸污也是改善水质的良好措施,每天或隔天池底吸污,有利于水质的稳定。
(8)预防互相残杀:
幼体个体大、掠足强大是残杀的主要原因,另外,饵料不足或不适宜、培育密度过高、光线太强等也都会导致残杀。防止残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投喂并投足适宜的饵料、培育密度不宜过大、遮光、用藻类或其他物质调节水色、池中悬挂密网片等。另外,第Ⅲ相幼体具有明显的底栖性,在池底适当放些泥巴会提高幼体的变态率与成活率。
(9)出苗:
养殖户对仔口足目与Ⅲ相的后期幼体都能接受,但喜欢仔虾蛄。因而,育苗池中仔虾蛄比例在50%以上,就可出苗。另外,对黑斑口虾蛄Ⅲ相假蚤状幼体及仔虾蛄的盐度适应性试验表明,其适宜的养殖水体盐度为8‰~33‰ 因而,出苗前必须根据养殖场的盐度与育苗场的盐度差异进行盐度调节逐步驯化,以提高放养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