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冷战史研究》是一本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书籍,ISBN为9787561740996和7561740999。该书是一部关于国际冷战史的研究,涵盖了相关事件、人物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12月1日)
平装: 351页
开本: 16开
ISBN: 9787561740996, 7561740999
条形码: 9787561740996
尺寸: 23.6 x 16.8 x 1.6 cm
重量: 522 g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美国亚洲太平洋集体安全保障体系的形成与英国(19501954年)、苏共二十大、非约瑟夫·斯大林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根据俄罗斯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等。
冷战史研究在国际国内已开展有多年,成果也颇丰,但中国学者以此为专题出版专门学刊还是头一回。书中内容主要分为研究论文、档案刊布和书评三部分,除着重以国际冷战史为重心外,研究论文还会侧重于冷战期间中国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以考察国际冷战对中国内部事务与对外政策的影响。特别需要一提的是,本书档案文献丰富多彩,既有关于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是如何出台的俄国解密档案,又有涉及1956年10月波兰危机与中国关系的波兰解密档案,这些档案的发表,为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媒体评论
书评
冷战是发生在美苏两大国以及它们所代表的集团及制度之间的一场非暴力竞争,这是两种对立的政治经济体系,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其中的每一方都对付方制度存在的合法性提出了带有根本性质的质疑,并因此而把对方视作不共戴天的死敌,必欲除之而后快。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梅尔文·莱夫勒
美国亚洲太平洋集体安全保障政策的基础是“遏制主义”,英国亚洲太平洋集体安全保障政策的基础则是“帝国意识”和“冷战意识”。探讨美国亚太安保体系的形成与英国的关系问题,有助于我们摆脱以美苏两国为中心的冷战史观,揭示亚洲冷战起源的复杂性。
目录
卷首语
专题研究
美国亚洲太平洋集体安全保障体系的形成与英国(19501954年)
苏共二十大、非约瑟夫·斯大林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根据俄罗斯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
同志加兄弟:1950年代中英边界关系——对中苏边界问题的历史考察(之一)
特邀专论
冷战是如何开始的?
链接区:冷战年代的中国
一场继续还是中止文革的角力
书评·书介
关于1956年匈牙利危机研究的一部力作——《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评介
《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评介
《持久的竞争》简介
档案文献
国外档案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是如何出笼的——俄国解密档案
1956年10月的波兰危机与中国——波兰解密档案
中央情报局对中国局势的评估和预测(19581959年)——美国最新解密档案
中国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