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良,男,1966年4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系主任。

199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1998年起任教授,1999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1990.03-1992.12任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助教。1992.12-1994.12任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讲师。

1994.12-1998.12任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副教授。1996.05-1997.07任德国Karlsruhe大学热力学与制冷研究所博士后。

1998.12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2000.01-2000.04任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客座教授。

2004.02-2004.04任德国Karlsruhe大学客座教授。

2007.05-2007.08任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

2002.01-2010.02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系主任。

学术兼职

主要学术兼职有:

上海市制冷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杂志编委。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编审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

提出了完整的制冷空调装置仿真与优化理论,开发的制冷空调装置的仿真优化软件已经在日本富士通将军空调公司、美国开利、联合技术公司、德国利勃海尔、中国春兰、海尔等国内外著名公司得到应用,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项3项,三等奖1项。

出版《制冷空调装置仿真与优化》、《制冷空调装置智能仿真》等各类学术专著3本,编著2本,论文100余篇。个人获得了2000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1999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明星计划,2000年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主持了12项科研项目,其中国际500强企业委托项目4项。

研究方向

1.制冷空调装置的仿真与优化。

2.制冷空调装置的环保与节能。

3.纳米流体技术。

科研项目

国家级项目

1.2010.01-201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油纳米制冷剂沸腾中零维和一维纳米粉体的迁移机制及定量描述”,负责人。

2.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制冷工质跨临界范围全显式可逆型快速稳定计算方法”,负责人。

3.2000.09-2005.09 973子课题“制冷系统智能仿真”,负责人。

4.2003.01-2004.12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环保节能空调器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分析评价与优化设计软件”,负责人。

省部级项目

1.2006.01-2008.12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制冷工质的全显式可逆型快速物性计算方法构建”,负责人。

2.2006.01-2008.1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应用纳米技术提高空调器能效”,负责人。

3.2008.11-2009.10(广东)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节流短管在空调中应用特性研究-串并联节流短管与双向节流短管流量特性的模拟”,负责人。

4.2007.11-2008.10(广东)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短管节流新技术在空调产业中的应用-单个节流短管流量特性的模拟”,负责人。

5.2006.11-2008.10(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大型中央空调节能环保关键技术-空调换热器的仿真与优化设计”,负责人。

6.2005.08-2007.07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纳米制冷剂传热沉降特性研究及其在空调器中的应用探索”,负责人。

7.1999.09-2002.09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二氧化碳超临界循环汽车空调装置研究”,负责人。

8.2000.01-2001.12国家教委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吸气回热型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汽车空调装置研究”,负责人。

9.1997.09-1999.09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碘-2-甲基丙烷电冰箱动态仿真与优化”,负责人

10.1994.07-1996.12上海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新制冷工质最佳充注量与二相区空泡系数研究”,负责人。

国际合作项目

1.2007.12-2010.11美国Whirlpool公司和巴西Embraco公司合作项目“电冰箱虚拟产品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模拟工具与换热器设计工具”,负责人(进行中)。

2.2007.06-2010.03日本网屏公司合作项目“IPA溶液在微纳尺度竖孔中蒸发的仿真”,负责人。

3.2006.11-2009.12 国际铜业协会合作项目“小型高效房间空调器优化系列技术研究及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负责人。

4.2007.10-2009.09美国Honeywell公司合作项目“热泵仿真系统开发”,负责人。

5.2006.05-2009.07日本东芝家用电器公司合作项目“东芝家用冰箱仿真”,负责人。

6.2006.03-2008.03国际铜业协会合作项目“纳米制冷剂技术研究”,负责人。

7.2003.07-2007.01国际铜业协会合作项目“铜铝翅片换热器长效特性对比与全铜空调器的开发”,负责人。

8.2005.07-2008.06日本大金公司合作项目“翅片管换热器动态模型开发与验证”,负责人。

9.2004.07-2006.06日本大金公司合作项目“R410A空调器制冷剂分布特性、制冷剂压降特性研究”,负责人。

10.2003.03-2006.03日本富士通将军公司合作项目“翅片管换热器的三维仿真与优化软件开发”,负责人。

11.2003.03-2006.03日本富士通将军公司合作项目“制冷剂管内换热性能与翅片管换热器表面析湿特性的测试与关联式开发”,负责人。

12.1999.12-2001.12美国United Technologies公司合作项目“螺杆式冷水机组仿真”,负责人。

13.1995.12-1997.10美国Carrier公司合作项目“分体式家用空调器的动态仿真”,负责人。

个人作品

代表性著作:制冷原理与技术制冷系统热动力学。

代表性论文:绝热毛细管性能模拟的平均参数模型。

冰箱中空气流场和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

1.丁国良,欧阳华,李鸿光。制冷空调装置数字化设计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丁国良,黄东平。二氧化碳制冷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丁国良,张春路,赵力。制冷空调新工质-热物理性质的计算方法与实用图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丁国良,张春路。制冷空调装置智能仿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丁国良,张春路。制冷空调装置仿真与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Ding, G.L., Peng, H., Jiang, W.T., Gao, YF系列火箭发动机, 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noparticles in the pool boiling process of nanorefrigerant and nanorefrigerant–oil mix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Vol.32, No.1, 2009: 114-123.

7.Ding, G.L., Hu, H.T., Huang, X.C., Deng, B., Gao, YF系列火箭发动机,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correlation of two-phase frictional 压强 drop of R410A–oil mixture flow boiling in a 5 mm microfin tub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Vol.32, No.1, 2009: 150-161.

8.Ding, G.L., Ma, X.K., Zhang, P., Han, W.Z., Kasahara, S., Yamaguchi, T., Practical methods for measuring refrigerant 质量 distribution inside refrigeration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Vol.32, 二氧化氮, 2009: 327-334.

9.Ding, G.L., Han, W.Z., Zhao, D., Wu, Z.G., Extension of the implicit curve-fitting method for fast calculation of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subcooled refrigerants, HVAC\u0026R Research, Vol.15, No.5, 2009: 875-888.

10.Ding, G.L., Wu, Z.G., Wang, K.J., Fukaya, M., Extension of the applicable range of the implicit curve-fitting method for refrigerant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to critical 压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Vol.30, No.3, 2007: 418-432.

11.Ding, G.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imulation techniques for vapour-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Vol.30, No.7, 2007: 1119-1133.

12.Ding, G.L., Fu, L., 表演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air-to-液态水 chiller for application in wide ambient 温度 range,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Vol.25, No.1, 2005: 135-145.

13.Ding, G.L., Wu, Z.G., Liu, J., Inagaki, T., Wang, K.J., Fukaya, M., An implicit curve-fitting method for fast calculation of thermal properties of pure and mixed refrigera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Vol.28, No.6, 2005: 921-932.

14.Ding, G.L., Zhang, C.L, Zhan, T., An approximate integral model with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for heat exchangers, Heat Transfer-Asia Research, 飞鱼座33, No.3, 2004: 153-160.

15.Ding, G.L., Zhang, C.L, Lu, Z.L., Dynamic simulation of natural convection bypass two-circuit cycle refrigerator–freezer and its application - Part I: Component models,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Vol.24, No.10, 2004: 1513–1524.

16.Ding, G.L., Qiao, H.T., Lu, Z.L., Ways to improve thermal uniformity inside a refrigerator,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Vol.24, No.13, 2004: 1827-1840.

17.Ding, G.L., Zhang, C.L, Liu, H., A fast simulation model combining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for fin-and-tube condenser, Heat Transfer – Asian Research, Vol.31, No.7, 2002: 551-557.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