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齐贤(1288—1367),字仲思,号益斋、栎翁,谥号文忠公。韩国古代“三大诗人”之一。不但是高丽时期卓越的诗人,也是韩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词作家,还是韩国古代民歌整理者、翻译家。著作有《益斋乱稿》(10卷)、《栎翁说》(4卷)、《益斋长短句》。

人物生平

出生于高丽忠烈王十四年戊子(1288年),相当于中国元代至元二十五年。当时高丽的首都开城。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李瑱是新进士大夫,母亲出自亦有着“三韩甲族”盛誉的月城朴氏,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李齐贤为有着“三韩甲族”声誉的庆州李氏益斋公派派祖。

李齐贤15岁及第丙科;17岁走上仕途,任录事;22岁任职艺文春秋馆;以后五年,先后历任西海道按廉使、进贤馆提学、知密直司、政堂文学、判三司事等官职。1313年,高丽第26代国王王璋让位于太子王焘,自己以太尉身份留居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构置万卷堂,以书史自娱,感到“京师文学之士,皆天下之选,吾府中未有其人是吾羞也”,因召李齐贤来中国以为侍从。李齐贤1315年来中国,1341年回国,在中国生活了26年。在华期间,他遍交名士,与姚燧阎复赵孟頫元明善张养浩等过从甚密,以为知己。

主要作品

李齐贤的传世作品包括《益斋乱稿》共10卷和《栎翁稗说》共2卷,这些作品被合编为《益斋集》。另外,罗振玉编纂的《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中收录了《元十二家投赠朱泽民诗文》,其中包含了李齐贤写给元朝文人朱德润的三首汉诗。

李齐贤还有一幅画作《狩猎图》被传世保留了下来。

主要成就

他在中国还历游名山大川,足迹几遍中华。1317年,他以成均馆祭酒身份奉使峨眉山;1319年,随王璋到江南降香游历;忠宣王流放吐蕃,他曾去朵思麻探望慰问,先后到过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湖南省、湖北、四川省西藏自治区、江浙等地,可以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1341年,李齐贤54岁时回国。回国后担任8岁忠穆王的老师,并编写忠烈、忠宣、忠肃三朝实录及其他史书。1348年,61岁时再次出使元朝。回国后,被王颛拜为右政丞。他提出许多革新建议,但屡遭拒绝,于是心灰意冷,不久便挂冠离职,专门从事著述活动。1367年(相当于中国元代至正二十七年,即高丽恭王十六年丁未)去世,享年80岁,谥号文忠公。

词作欣赏

菩萨蛮

西风吹雨鸣江树。一边残照青山暮。系缆近渔家。船头人语哗。

乌苏里白鲑兼白酒。径到无何有。自喜卧沧洲。那知是宦游。

重庆巫山一段云

潮落蒹葭浦。烟沉橘柚洲。黄陵祠下雨声秋。无限古今愁。

漠漠迷渔火。萧萧滞客舟。个中谁与共清幽。唯有一沙鸥。

人物评价

益斋文章可谓卓然者矣。(李瑈评)

不乐性理之学,无定力,空谈孔孟,心术不端,作事未甚合理,为识者所短。(《高丽史》评)

公天资厚重,辅以学问,高明正大。故其发于议论、措诸事业者,烨然可观也。平生未尝疾言遽色有及于秽语,对客置酒,商确古今,亹亹不倦。公务遵旧法,不喜更张。公自少侪辈不敢斥名,必称益斋,及为宰相,人无贵贱,皆称益斋,其见重于世如此。(李穑评)

古之所谓不朽者三事:德也,功也,言也。然有德者未必有功,有功者未必有言。高丽五百年间,名世者多矣,求其本末兼备、始终一致、巍然高出、无可议为者,惟先生有焉。(柳成龙评)

作为政治家的李齐贤承认了当时高丽是元朝驸马国的现实,并在其框架下努力匡正国家的存续和社会矛盾。但他不乐于急剧变化,而是以稳健的态度面对现实。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诗歌被评为典雅雄浑,在词的体裁上也被称为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使高丽的汉文学更加成熟、更上层楼,在韩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齐贤还是一位杰出的儒学者,对性理学的吸收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闵贤九评)

后世纪念

书院

朝鲜王朝时期,庆州古港书院和衿川岛山书院祭享李齐贤。

李齐贤墓

2008年,李齐贤墓被朝鲜考古学者发掘,墓碑墓志出土,该墓志由学者李锡所写,共34行2745字。该墓碑目前陈列在开城高丽博物馆。

参考资料

이제현 (李齊賢).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2024-06-22

狩猎图.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2024-05-30

조현할 세자를 위해 한어와 중원의 일에 대해 가르치게 하다.National Institute of Korean History.2024-06-22

이제현이 신돈의 패망을 예언하다.National Institute of Korean History.2024-06-22

鸡林府院君谥文忠李公墓志铭(李穑).韩国国立文化财研究院.2024-06-22

“北, 고려 학자 이제현 묘지석 발굴”.https://www.dailynk.com/.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