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何氏通安龙

何氏通安龙

通安龙属(属名:Tonganosaurus)是一种生活在早侏罗世晚期的植食性蜥脚类恐龙,属于蜥脚下目真蜥脚类马门溪龙科,与峨嵋龙相似。化石是一个部分骨骼,发现于中国四川省会理市通安镇的益门组地层,年代约为侏罗纪早期(普连斯巴奇阶,1亿8450万年前)。通安龙是已知最古老的马门溪龙科恐龙,比其他马门溪龙科的恐龙早了近1500万年。模式种何氏通安龙(T. hei)是由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李奎、杨春燕、刘建、王正新于2010年命名和描述,种名是为了纪念长期从事恐龙研究事业的何信禄先生。

形态特征

通安龙的化石完整率约为70%,修复后身长达13米,站立高度在5米左右。其骨骼特征包括颈椎细长、荐前椎发育侧凹、前肢较长,为后肢的80%等;同时也具原始特征:脊椎骨组织坚实不中空、肱骨和股骨骨干粗而圆。

物种学史

通安龙的发现始于1998年,当时一名村民在山上发现了一些像是化石的骨头,并向当地文管所反映。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人员基本确定这是一具恐龙化石,且保存比较完整。2014年,中国科学院星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与自贡恐龙博物馆联合开展科研课题,对这一秘密化石埋藏点进行抢救性发掘。至2016年年初,这些化石被清理发掘完毕后,全部运到了会理市文管所,开始了拼接修复工作。

发掘意义

通安龙的发现对研究蔡煌琅发展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填补云南禄丰与四川自贡恐龙之间的历史断代空白。此外,由于通安龙兼具原始和进阶的特点且时代较早,它的发现对中国西南地区早期蜥脚下目的系统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