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喀斯特地带性

喀斯特地带性

喀斯特地带性,即The 喀斯特 zonal,指的是喀斯特作用的营力、过程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受到地球表面太阳能分布的影响,进而呈现出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地域差异。

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带性的形成主要由气候因素决定,其中包括温度、降雨以及这些因素对水文和生物的影响。生物在喀斯特作用的化学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生物活跃程度不同的地区,溶蚀强度也会有所不同。喀斯特地带可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或冰缘喀斯特以及干旱区(沙漠)喀斯特。垂直喀斯特分带则随着其所处的地貌类型而有所区别。总的来说,森林线以上的区域属于高山喀斯特。根据雅库斯(L. Jakucs)1977年的研究,全球溶蚀强度的比例显示,热带占72%,亚热带(地中海型)占12%,温带占9%,冰缘区占6%,干旱区(沙漠)占1%。热带喀斯特以峰林和天峻石林为代表,地表和地下喀斯特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年平均气温高于20℃。按照降水量和生物地球化学分类,热带喀斯特可以细分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喀斯特和热带干草原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以洼地、斗淋、矮锥状喀斯特丘陵为主要特征,地下喀斯特同样发达,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温带喀斯特以干谷和大泉为主导,地下喀斯特相对更发达,冻裂作用已经比较显著,中欧型喀斯特就属于这一类别。寒带喀斯特由于冻土的存在阻碍了地表水的渗透,导致喀斯特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使得地面上形成了小溶沟和浅洼地,永久冻土层以下可能会出现洞穴。

中国的喀斯特地带

在中国,喀斯特地带大致以南岭北麓、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划分出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喀斯特。除此之外,还包括高山与冰缘喀斯特以及西北干旱喀斯特等地形。

参考资料

喀斯特地带性.《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