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丢掉
《别丢掉》是新月派诗人林徽因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写于1932年夏,于1936年3月15日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这是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遇难一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
《别丢掉》这首诗堪称林徽因所有诗作中最著名的一首,即使在同时代的诗作中,《别丢掉》也以它表达感情的独特而美丽的方式显得别有一番韵味,写出了一段隐幽而寂寞的情感。
作品原文
别丢掉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创作背景
这《别丢掉》写于 1932年,刊于1936年3月15 日《大公报·文艺》。它是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遇难1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著名的诗人,林徽因和徐志摩一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早年他们在英国发生的恋情,虽然无果而终,却奠定了这种关系的基础。然而,在他们全部感情交往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徐志摩的热情、直率以及这种感情对他短暂一生的深刻影响。林徽因由于理性、个人经历及性格因素,在行为上对这份感情努力进行淡化处理。1932年徐志摩去世1周年,林徽因写下了这首意味深长的《别丢掉》。
作品鉴赏
《别丢掉》这首诗堪称林徽因所有诗作电最著名的一首。即使在同时代的诗作中,《别丢掉》也以它表达感情的独特而美丽的方式显得别有一番韵味。
这首诗是写了一段隐幽而寂寞的情感。在林徽因的大部分抒情作品中,对逝情的缅怀与追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淡淡的伤感与愁绪,占据了诗的情感天地,使我们感受着一种轻纱似的情绪。《别丢掉》所试图传达的,正是逝情的渺茫与零落,一种情绪的氛围:那一些往日的热情仿佛已逝去,但它依稀还像流水似的,在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轻轻地淌着。“我”(也就是抒情主体)的心中还眷恋着那一番逝情,“你”(情感诉诸的对象)也“仍要保存着那真"!今夜的天,与往日“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一样有“满天的星”如“梦似的挂起”。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了人。“你”若还希望兑现那一份情感,你就“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作为一个新月派诗人,林徽因的诗作更多地带有浪漫主义的气质。但,一种颇具包豪斯风格的诗歌格局也出现在她的笔下。比如表述上的有意变格、改路和错向,隐蔽了联想的桥梁。加上诗思的间杂离落,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抒情氛围。在《别丢掉》这首诗中,错杂的诗句,添重了逝情的渺茫与零落,别有一番情致。诗的前八句,朱自清先生是这样分析的:“第一、二行和第八行本来是一句话的两种说法,只因'流水’那个长比喻,又带着转个弯儿,便容易把读者绕住了。”(《新诗杂话·解诗》)这种隐曲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必然具有另一种美学意义。
林徽因当然不是一个很纯粹的现代派诗人。一个很明显的例证是,在她的许多诗里,我们均可以发现传统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托物言情的手法与现代主义的意象联络的手法是交织在一起的。时而是主人公在直抒情热或托物言情,时而是意象本身成为多情的倾诉者。《别丢掉》这首诗的主干意绪兴许只有这么三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持着那真!”这是缠绵而又执著的爱情的呼唤。而在那些离离落落散布的意象中,我们同样可以体味到这种情感的深层流动,仿佛每一个景致都有千愁万绪:流水,山泉,黑夜,松林,明月,隔山灯火,满天星斗,山谷中的回音……举个例子-“这一把过往的热情”和“隔山灯火”,前者是情,后者是景,一虚一实仿佛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们又可以感受到,“隔山灯火"这个意象本身具有感性美和理性美的双重魅力,它的境界已扩伸入抒情主人公的灵魂深处;它既是“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的具象化、知觉化,又是一个独立的意象,情意浓重,自具风采。
《别丢掉》中也有用得很巧妙、很隐蓄的比喻,虽然是托物言情,又颇有些意象的深意,喻体本身又往往兼具情感和理性的双重风貌。例如,诗中将“这一把过往的热情”描绘成“……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这是兼有意象联络的托物言情,喻体的含意已经经过立体化处理,不再给人以单一的表层化的启示。另外,朱自清在《新诗杂话·解诗》一文中还指出,“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中的“黑夜”是一个隐喻。可以听话的“黑夜”显然带着主体的色彩,隐喻着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一种手法在当时的诗歌中还实为少见,它比上文所述的“流水"的明喻更具有一种含蓄的深蕴。我们所说的这首诗由于表达感情的新颖独特而具有深深的韵味,当可以从这里品出。
作品评价
或许是因为涉及自己的情感往事而不得不谨慎,林徽因的这首《别丢掉》一反《一串疯话》的大胆、直接,表达极尽含蓄、婉转和内敛。(澎湃新闻评)
这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托为当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说话。(时任清华大学当文学系主任的朱自清评)
《别丢掉》一诗,不仅突显了她的个性,更具现了她作为诗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她是一个小小的奇迹。(《许渊冲译古今诗歌一百首》评)
这首诗称得上是自由诗的压卷之作。他说,《别丢掉》“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熔于-炉,从这一方面考察,《别丢掉》既是先行者之一,又是新诗中'顶峰中的顶峰自晚唐及宋以降,少有超越者。”(学者陆耀东评)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本名林徽音,祖籍福建闽县,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学家、文学家、新月派诗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一级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还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代会代表等。1931年林徽因开始创作文学,先后完成了《那一晚》《情愿》《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经典代表作品,是个被胡适称为“中国一代才女”。
参考资料
“看得懂”与“看不懂”:林徽因《别丢掉》与围绕该诗的笔战.澎湃新闻.2023-12-17
古人去香山,除了赏枫叶,还干嘛?.北京晚报.2024-02-22
“看得懂”与“看不懂”:林徽因《别丢掉》与围绕该诗的笔战.澎湃新闻.2024-02-22
林徽因 Phyllis Lin.豆瓣读书.2024-02-24
梁思成的北京足迹.清华大学.2023-10-13
联话林徽因.福州新闻网.202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