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式冲锋手枪(简称80式手枪),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战斗手枪,是一种既可以单发又可以连发的全自动武器。
80式冲锋手枪于1970年立项研制,1980年设计定型。80式冲锋手枪由枪管、套简、复进机、击发机、握把和弹匣组成,同时配有两种可卸式枪托:一种是枪套枪托;一种是匕首枪托。80式冲锋手枪自动方式采用枪管短后坐式,闭锁方式为卡铁摆动式,发射方式为单发或连发,使用1951年式7.62x25mm 手枪弹,初速470m/s,枪口动能617J,全枪长302mm(不含枪托),全枪质量1.37kg(含20发空弹匣),可选配10发、20发两种弹匣,战斗射速60发/分。80式冲锋手枪实施手持射击时,有效射程50米;装上枪套枪托或匕首枪托后,可抵肩连发射击,有效射程100米;卧姿抵肩射击时可达150米。
80式冲锋手枪由于重量轻、外廓尺寸小,在百米内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还可部分地执行冲锋枪的传统任务。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火力猛及可进行单、连发射击转换射击等特点。80式冲锋手枪既可配备给基层指挥员,也可配发给空降部队、侦察兵、汽车兵、炮手、导弹手、游击队员、后勤人员以及公安防暴人员等。但80式冲锋手枪繁琐有余,简洁实用不足;单薄有余,坚实可靠不足,在结构以及战斗使用性能上,不尽如人意,最终未能装备部队。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大国的军用手枪开始开始向增大容弹量方向迈进,54式手枪在威力及火力持续能力方面已经明显的落后。这一时期中、苏关系恶化,西方大国仍没有解除对中国的武器禁运,诸多不利条件要求中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处于“十年浩劫”时期的中国枪械工作者们面对陈旧的设备及制造工艺,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开发一出全新的大容量国产手枪显然不现实,而当年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基层指挥员也大都依然健在,许多人已经成长为主管部门的将军,出于对毛瑟手枪的特殊感情和钟爱。类似毛瑟手枪这种容弹量多、威力大的手枪顺理成章地便成为装备解放军新一代基层指挥员的首选枪。于是,冲锋手枪开始酝酿,解放军下达的战术技术指标也与毛瑟手枪更加接近。
研制历程
1970年,中国开始对新一代军用手枪的立项工作,此后又历经10年的不断修改和完善,终于在1980年设计定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АПС冲锋手枪——1980年式7.62毫米冲锋手枪(简称80式手枪)。
80式冲锋手枪虽少量采用了工程塑料,但在应用比例和程度上都无法与欧美先进国家的枪械相比;在制作工艺上,则采用黑色磷化、阳极阳化、全色喷塑等先进工艺,解决了武器机件防腐能力差的问题;在制作手段上,大都采用了精锻、热模以及注塑成型等,有效地保证了机件精密及精确度要求。
80式冲锋手枪计划配备给基层指挥员,也可配发给空降部队、侦察兵、汽车兵、炮手、导弹手、游击队员、后勤人员以及公安防暴人员等。
生产历程
80式冲锋手枪刚刚少量试装,便告夭折,最终没有量产配发部队。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80式冲锋手枪由枪管、套简、复进机、击发机、握把和弹匣组成,另有一套附件。该枪配有两种分离式枪托:一种是革制枪套枪托,另一种是随枪匕首枪托。
套简
套简用于送弹、闭锁和连接枪管。套简中部有容纳卡铁的卡铁室及耳轴室;下部有与握把导轨配合的导槽,后下部是中间有连发机用的凹槽;上部有导引枪栓运动的导槽;右上方开有抛壳窗。
复进机
复进机包括枪机和复进簧两部分。枪机用以送弹、闭锁、击发、开锁和退壳。枪机中央为复进簧孔腔,前部为击针室;下部前面为推弹凸笋;中下部有容纳卡铁闭锁凸齿凹槽;后部为拉手的花纹部,前上方装有拉壳钩。复进簧用以枪机回到前方位置。
击发机
击发机由单发阻铁、常合阻铁、保险杆、扳机、连发机、快慢机、击锤组成,用于待发和击发。
击锤用以打击击针。扳机用于击发。当快慢机定于单发位置时,在单发阻铁簧力作用下,单发阻铁能前后移动,控制单发射击。常合阻铁与连发机相互作用,实施连发。快慢机定于连发时,由于其圆柱部的拨动,使单发阻铁与击锤脱离运动联系,此时只有常合阻铁与击锤铰合。如击锤成待击位置,扣压扳机使常合阻铁与击锤的铰合解脱,形成连发。
保险杆用于控制击锤。快慢机用以控制单发射、连发射、保险(D单、E连、B保险)。
握把
握把用以连接套简和击发机,容纳弹匣,使用时便于握持。握把上有前、中、后三段导轨以引导空套简;前部有与水平线成90度角的后倾弹匣槽;弹匣槽后有空仓挂机室,以引导空仓挂机上下运动,后中部的深凹槽可容纳并定位击发机;后部有销铁槽,右侧内部有套简卡扣槽。
弹匣
弹匣由弹匣体、托弹饭、衬钣、托弹簧、弹匣盖组成,用于容纳和托送子弹(两种弹匣,10发为常备弹匣,20发主要用于战斗)。弹匣体为矩形断面。当弹内无子弹时,弹匣体后突筋用以导引托弹钣上抬空仓挂机凸齿。
肩托
肩托有装具肩托、匕首肩托两种,用于装枪或抵肩射击。
装具肩托是皮革或人造革全封闭式装具。为承受手枪后座力,在盒内设有钢板冲压点焊结合的骨架。为避免与手枪磨碰,在骨架外包有皮革套。前面留有钢制连接头,以T形突起与把连接,并由卡扣将其销住。为便于瞄准,在支架上固定有贴腮板。
匕首肩托是从中取出匕首可用于格斗,与握把连接可用于抵肩。匕首作枪托使用时,无须从刀鞘中抽出,只将刀鞘的连接头与手枪握把连接,然后将匕首柄沿匕首体往外拉出一段距离,再将匕首柄折回95度角,被子卡销定位就可用于抵肩。匕首肩托用于托肩的状态下,手握匕首柄部用手掌与手指的对握作用,可将卡钩和刀鞘的钩合解脱,抽出匕首。
附件
附件包括通条和枪背带。通条头部是一圆柱的冲子;通条拉环部有一起子。
动作原理
自动方式
80式冲锋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这种自动原理是:射击时,发射药气体向前的压力推动弹头向前运动,而向后的压力则通过子弹底部作用于枪机上,使枪击与枪管一起后坐一段距离,枪管的后端由于受铰链的作用而向下移动,使枪管闭锁凸笋脱离套筒上的闭锁凸笋槽,完成开锁,枪管停止向后运动,而枪机靠惯性继续向后运动,完成退壳、继续压缩复进簧、推压击锤成待发状态。
闭锁方式
80式冲锋手枪采用卡铁旋转式闭锁方式,这种闭锁原理是:当枪闩复进推弹入膛时,其右侧斜面解脱节套卡扣,与节套一同复进,由于击为座闭锁斜面作用,使卡铁向上旋转进入枪闩上部的卡铁凹槽而闭锁,这种闭锁方式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国产80式冲锋手枪采用现代冲锋枪上才使用的双排双进弹匣供弹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在不增加弹匣长度的情况下,成倍地增加弹匣的容弹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在恶劣环境下供弹的可靠性,不会因为单排供弹故障而导致卡弹。
瞄准具
80式冲锋手枪采用刀形准星、缺口式照门。在枪的照门和准星上都装有荧光点,便于夜间瞄准,同时还设有激光瞄具接口,便于安装激光瞄具,提高了武器全天候作战能力。
弹药类型
80式冲锋手枪采用1951年式7.62x25mm手枪弹。
技术特点
80式冲锋手枪由于重量轻、外廓尺寸小,在百米内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因此既可完全替代射速慢、威力小的54式手枪,可部分地执行冲锋枪的传统任务。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火力猛及可进行单、连发射击转换射击等特点。战斗射速60发/分。使用51式7.62毫米手枪弹射击时,在50米处穿透头盔钢板后,还能穿透50毫米厚松木板,杀伤效果明显优于54式手枪。
技术参数
以上数据来源
服役情况
80式冲锋手枪繁琐有余,简洁实用不足;单薄有余,坚实可靠不足,在结构以及战斗使用性能上,不尽如人意。80式冲锋手枪最终未能装备部队。
总体评价
80式冲锋手枪高技术含量不足,同时期的新型手枪或冲锋枪,都大量使用工程塑料、硬铝合金等,大幅减轻了武器的重量,而80式冲锋手枪虽少量采用了工程塑料,但在应用比例和程度上都无法与欧美先进国家的枪械相比,被时代抛弃实属必然。——《兵工科技》杂志评
80式冲锋手枪是一种既可以单发又可以连发的全自动武器,这种手枪体积较小、质量较轻、威力较大、既能自卫又能突击战斗的单兵自卫武器,它独到的设计、较好的性能为手枪系列化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尝试。——《新教育》杂志评
80式冲锋手枪比54式手枪威力更大、精度更好、射程更远,不过该枪在人机工效等方面比仿制的毛瑟手枪略为逊色,更主要的是,其研制时的战术使用思想已经落后于世界轻武器发展潮流,比如结构布局不够紧凑、保险机构不够完善、体积过大不便于携行等。——《轻兵器》杂志评
参考资料
中国版“盒子炮”——国产80式冲锋手枪.凤凰网.2024-07-11
发展中的国产手枪.新浪军事.2024-07-12
生不逢时的国产80式冲锋手枪.长沙晚报网.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