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图》是由北宋画家乔仲常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该画作按照苏轼《后赤壁赋》的叙述顺序展开,将赋文分成了多个片段并记录在画面上。画作风格清空洒脱,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赤壁”主题的画作之一。
画作内容
乔仲常将《后赤壁赋》分成九段,并将其标题标注在画上,逐一描绘。画中展现了群峰高耸、幽涧潺潺、松石茅屋、野竹茂树、溪桥陂陀、横江阔水等多种景色,随着苏轼与客人游览的过程逐渐呈现。画作的主题包括“人影在地”、“携酒与鱼”、“江流有声、水落石出”、“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等虬龙,攀危巢”、“登舟放流,有鹤东来”、“梦二道士”和“惊悟开户”。
创作背景
《后赤壁赋图》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苏轼的《后赤壁赋》,这篇赋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湖州谢上表》遭到逮捕,最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年),他在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游览赤壁,并撰写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乔仲常在此背景下,根据苏轼的《后赤壁赋》创作了这幅山水人物画。乔仲常的艺术风格独特,他吸收了南北画派的特点,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体现在《后赤壁赋图》中。
作者简介
乔仲常,北宋末年的画家,出生于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市)。他擅长各种类型的绘画,特别是在道释人物故事画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乔仲常师承李公麟,其作品《十六应真图》卷展现了他在山水树石方面的综合技艺。他的其他著名作品还包括《山居罗汉》和《高僧诵经图》等。
艺术鉴赏
主题
《后赤壁赋图》通过描绘苏轼与客人游览赤壁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思想意识。画作虽然笔墨简单,但生动地再现了赤壁地区的美景,以及苏轼与客人的情感体验。
技法
乔仲常在画作中灵活运用线条,展现出丰富的造型功能。他使用了多种皴法,如圆浑、方折、繁简交错,表现出山石的不同质感。画作中的山石、冈草、树石均采用墨笔勾皴,不施渲染,体现了乔仲常独特的艺术风格。画作还融合了宋代多位画家的笔墨特点,特别是李公麟的影响尤为显著。
构图
乔仲常在构图上采用了“异时同图”的方法,使苏轼在画中多次出现,形成连续的画面。他还利用山石树木进行自然分割,创造了连续又完整的视觉效果。此外,画作中的人物比例处理也颇具特色,突显了苏轼作为主角的地位。
细节
画作中的每个场景都包含了一些标志性的细节,如“携酒与鱼”中的酒和鱼,“江流有声、水落石出”中的礁石,“履巉岩,披蒙茸”中的登山动作,“踞虎豹”中的碑文,“等虬龙,攀危巢”中的乌鸦巢穴,“登舟放流,有鹤东来”中的仙鹤飞行方向,“梦二道士”中的两位道士,“惊悟开户”中的苏轼开门。
名家点评
- 翁万戈认为,《后赤壁赋图》是乔仲常唯一存世的作品。
- 谢稚柳指出,乔仲常的技法特点是化繁为简,产生了清空的氛围。他对“人影在地”的表现方式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历史传承
《后赤壁赋图》曾在《石渠宝笈》初编、《故宫已佚书画目》、《国宝沉浮录》、《海外所在中国绘画目录》美国加拿大编、《访美所见书画录》等文献中有所记载。画作经历了数世纪的收藏变迁,最初属于梁清标,后来成为清朝宫廷的收藏品。民国时期流出皇宫,辗转落入私人收藏家手中。1983年,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以27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幅画作。
重要展览
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上海博物馆联合多家国际知名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后赤壁赋图》作为展品参加了此次展览。
参考资料
乔仲常绘画欣赏《后赤壁赋图》.个人图书馆.2024-08-16
每日一见|明 文嘉《后赤壁赋图》.浙江文物网.2024-08-16
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个人图书馆.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