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纹地老虎是一种属于鳞翅目的昆虫,隶属于地老虎。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地。其寄主包括多种农作物,如油菜、青萝卜、马铃薯、大葱、甜菜、苜蓿、黑芝麻等。警纹地老虎的主要危害方式是在地下啃食作物的根状茎,尤其对胡麻的危害较为严重,会导致植株枯黄甚至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
警纹地老虎的成虫体长约16-18毫米,翅展约36-38毫米。身体呈灰色,头部和胸部带有微褐色色调。颈部具有黑色花纹,雌性的触角细长,而雄性的触角则呈现双分支状,分支较短。前翅颜色为灰色至灰褐色,有时会呈现出紫色调。横线通常不明显,内横线为暗褐色,呈波浪状。剑纹为黑色,肾形纹较大,边缘为棕色。环形斑和棒形斑非常显著,特别是棒形斑粗壮且较长,易于辨认。后翅的颜色较浅,白色偏带褐色,前缘为浅褐色。
幼虫
警纹地老虎的老熟幼虫体长约30-40毫米,体型两端尖锐。头部为黄褐色,没有明显的网纹,体色为灰黄色。体表覆盖着大小不一的颗粒,略微带有皱纹。背线和亚背线为褐色,气门线不明显。前胸盾和臀板为黄褐色,臀板上的褐色斑点较少。胸足为黄褐色,腹足为灰黄色,气门为黑色椭圆形。
蛹
警纹地老虎的蛹长约16-18毫米,呈褐色。下颚、中足、触角延伸至翅端附近,后足端部可见。气门突出,第五腹节前缘的红褐色区域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圆点坑,这些点坑后面未封闭。腹部末端具有两根臀棘。
繁殖
警纹地老虎在西北一年繁殖两代,以老熟美国白灯蛾的形式在土壤中过冬。次年4月开始化蛹,越冬代成虫出现在4月至6月,5月上旬达到高峰期。第一代幼虫活动时间在5月至7月,世代交错,6月至7月为幼虫危害的高峰期。第一代成虫在7月至9月出现,10月上半月第二代幼虫成熟后再次进入土壤中过冬。成虫具有趋光性,常常与黄地老虎共同发生。警纹地老虎比小地老虎更能适应干燥环境,在干旱少雨的地区危害更为严重。在青海省西宁市,警纹地老虎每年只繁殖一代,以蛹形式过冬,成虫在6月至8月出现。美国白灯蛾共有六个生长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分别为:一龄6.8天,二龄4.3天,三龄4.9天,四龄6.8天,五龄9.7天,六龄8.7天,整个幼虫期大约持续41天。幼虫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形态,主要是个体大小和体色的区别。其中,Ⅰ型幼虫数量较多,约占总数的五分之四,其头部为黄褐色,体色为灰褐色,平均长度为37.61毫米;Ⅱ型幼虫数量较少,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其头部和体色均为黑褐色,平均长度为35.82毫米。
危害
警纹地老虎主要危害农作物的根状茎,导致植株枯黄甚至死亡。在胡麻种植中,它们经常围绕根茎啃食韧皮部,这种伤害不会立即显现出来,直到胡麻进入现蕾开花阶段,才会表现出植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黄凋萎的症状,严重时整株植物都会死亡。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通过秋季和春季的土地耕作来破坏卵巢,以及及时播种和清除田间的禾本科杂草,可以有效减少警纹地老虎的数量。
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使用糖醋液或其他食物诱捕器来吸引并杀死成虫。此外,还可以将喜欢的地老虎美国白灯蛾的食物堆积起来,以便集中捕获或毒杀幼虫。
化学防治
在幼虫的一至三龄期间,即幼虫最脆弱的时候,喷洒适当的化学药剂,如5%定虫隆乳油、2.5%溴氰菊酯、20%氰戊菊酯、20%氯·马乳油、90%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等,能够有效地控制警纹地老虎的数量。另外,使用5%辛硫磷微粒剂或3%甲基硫环磷颗粒剂也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资料
警纹地老虎.世界农化网.2024-11-20
警纹地老虎.警纹地老虎.2024-11-20
警纹地老虎.警纹地老虎.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