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蒲儿根(学名:Sinosenecio latouchei),属于菊科蒲儿根属的草本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近葶状草本。根状茎较粗,径6—10毫米,颈部密被黄褐色棉毛状绒毛,盖以宿存残叶柄。茎单生,近葶状,直立或弯曲,高15—30厘米,不分枝,或具花序枝,被长柔毛或褐色或白色棉毛状绒毛,或后或多或少脱毛。基生叶少数,莲座状,具长柄,花期生存。叶片近圆形,长2.5—5.5厘米,宽3—8厘米,基部心形,掌状浅裂或具粗齿、齿卵状三角形,具较长小尖,纸质,上面绿色,被黄褐色长柔毛及疏散贴生短毛,下面被密长柔毛或棉毛状绒毛,或多少脱毛掌状5--7脉,叶脉稍明显;叶柄长4—12厘米,被长柔毛,基部稍扩大;茎叶1--2,与基生叶同形,长宽1.5—3厘米;叶柄长1.5--4厘米,基部耳状,稍抱茎;最上部茎叶小,苞片状,3—5裂或有时全缘,顶端尖。头状花序通常3—4个排列成顶生伞房状花序,径2--2.5厘米;花序梗细,长3—6厘米,被疏绒毛或长柔毛,后变无毛,基部及上部各有线形或线状钻形苞片,顶端尖,或苞片有时分裂。总苞半球状钟形,长宽约6—7毫米,无外层苞片;总苞片约13,1层,长圆状披针形,长6—7毫米,宽1.5—2毫米,顶端尖至钝,紫红色,被缘毛,草质,具宽干膜质边缘,外面被疏蛛丝状毛至无毛,具不明显脉3—5条。舌状花11—13,1层,管部长3.5--4毫米,无毛,舌片黄色,长圆形,长7—10毫米,宽2.5--3毫米,顶端钝,具3细齿,4条脉;管状花多数,花冠黄色,长4—5毫米,管部长2---2.5毫米,檐部钟状;裂片披针形,长1—1.2毫米,顶端尖;花药长圆形,长1.5毫米,基部钝至圆形,附片卵状三角形;花柱分枝外弯,0.8毫米,顶端截形,被微毛。瘦果(未成熟)圆柱形,长1.2毫米,被短柔毛;冠毛白色,长约4毫米。花期4月。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海拔170米沟边潮湿处或山谷湿处。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江西省(宁都县)、福建省(崇安、福州市)。模式采自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