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爱新觉罗·福满

爱新觉罗·福满

爱新觉罗·福满(明正德元年(1506年)前后-嘉靖晚期),男,出生地约在呼兰哈达城(今永陵镇以南的“弗阿拉”),明朝建州左卫人,世称都督福满。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之子,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清朝时被追封为兴祖直皇帝。

爱新觉罗·福满在父亲去世后承袭父职,担任后金指挥佥事,后来又担任建州左卫都督。福满继承祖业后,带领六个儿子迁居至赫图阿拉故城(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使建州女真进入“居屋耕食,不专射猎”的阶段,为满族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推动建州女真向农业民族转变。福满死后葬于赫图阿拉旧城。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追尊福满为庆王。顺治五年,福满被尊为直皇帝,与清肇祖、爱新觉罗·觉昌安爱新觉罗·塔克世三祖合葬于兴京。顺治帝十六年,合四墓尊为“清永陵”,庙号“兴祖”。

人物生平

爱新觉罗·福满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前后。当时,建州左卫掌印都督脱罗刚刚过世,其子脱原保接任。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是其侄脱原保手下的一名指挥金事,是众多土官中的一员,福满即出生在这样一个中等条件家庭。嘉靖元年(1522年)左右,锡宝齐篇古去世,已成年的福满根据朝廷的规制,向朝廷提请承继父职,朝廷按照“父死子继”的羁縻制度,准其继父职建州左卫指挥金事。从此隶属于其堂兄脱原保之下。1522年至1542年,爱新觉罗·福满任建州左卫都督。福满继承祖业后,带领六个儿子迁居至赫图阿拉故城(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使建州女真进入“居屋耕食,不专射猎”的阶段,为满族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推动建州女真向农业民族转变。

爱新觉罗·福满大约在嘉靖晚期逝世于赫图阿拉城,六祖子孙在赫图阿拉城西北6公里的尼亚满山下为其择地安葬,从此这里成为爱新觉罗祖墓,后人称其墓为“老陵”。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李世民皇太极后金国号为清时按照古代帝王建五庙的规制,尊其为“庆王”,入享太庙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世祖顺治帝以入统华夏为祖宗上尊号、追封都督福满为“兴祖直皇帝”,与清肇祖、清景祖翼皇帝、清显祖宣皇帝三祖合葬于兴京。顺治八年(1651年)诏封尼亚满山曰“启运山”。顺治十六年,合四墓尊为“清永陵”,庙号“兴祖”。

主要贡献

进入"居屋耕食,不专射猎"的时期

爱新觉罗·福满继承祖业后,率六子迁居赫图阿拉,并建城,开始了新的创业生活。这次居住地的搬迁,主要是“追求肥土沃壤,力图耕作”,从而进入“居屋耕食,不专射猎”的时期,为满族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使建州女真人迈进农业民族的大门,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新的飞跃,逐渐恢复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摆脱了生产停滞的状态。

发展民族经济

明代中叶之后,爱新觉罗·福满所辖地区,虽然已靠农业为主,但为了贸易需要,对土特产品,即民族经济也有所发展。主要是养马、猪,猎捕貂、水獭亚科、狐、鹿、狍等,采集参、松子、蘑菇、蜂蜜等,这些产品主要为了互市,换购生产、生活用的牛、犁、铧、锄、刀、斧和棉花、布疋、丝绸、盐等必须品。当时女真地区不产铁,他们多用貂鼠皮等换取汉区和朝鲜的铁器,如锅、铧等,有的直接供给生产和生活需要,有的“尽毁碎融液”,再改造成其他生产工具或武器.当时,赫图阿拉故城附近“冶工”已经是“多有之”,发展水平是“不解炼铁”,由正铁(生铁),“改造耳”,有“炉冶匠”,置“鼓风炉”,将生铁“皆碎之”,“造箭镞”。过去女真人使用的是骨头的箭镞,此时已“皆用铁镞”,过去“屈木为镫”,今马镫“皆用铁”。这样,爱新觉罗·福满将其自己的家兵部落兵,逐渐武装起来,提高了战斗力。

建立“六祖城”

为使子嗣们防御外族侵害,都能安居乐业,爱新觉罗·福满以祖居之地赫图阿拉城为中心,在远者二十里、近者五里的范围内,精心选择地势,陆续增修“觉尔察”“尼玛兰”“和洛噶善”“阿哈和洛”以及“章甲”5座城寨,令长子爱新觉罗·德世库居觉尔察城(遗址在今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南苏子河南岸,东距赫图阿拉城约5公里),次子刘阐居阿哈和洛城(遗址在新宾县夏园乡阿伙洛村附近一台地上,东距赫图阿拉故城约10公里),三子索长阿居和洛噶善(遗址在新宾县永陵镇后腰堡东山,东南距赫图阿拉城约9.5公里),自己与四子觉昌安居赫图阿拉城(今新宾县永陵镇东5公里老城村),五子包朗阿居尼玛兰城(今新宾县嘉禾乡头道沟古城,南距赫图阿拉城约3公里),六子宝实居章甲城(遗址在今新宾县城郊乡纲户村腰岭子山下,西距赫图阿拉城约4公里)。

“六祖城”的建成使爱新觉罗氏增强了军事防御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土地范围,扩大了生产经营,增强了经济实力;是爱新觉罗家族重振家声的重要标志。

亲属关系

相关纪念

清永陵

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占地面积一万一千多平米,规模较小,但保留下来的满族特点很多。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爱新觉罗·孟特穆及其嫡福晋、曾祖父福满及其嫡福晋、祖父爱新觉罗·觉昌安及其嫡福晋、父亲爱新觉罗·塔克世母亲喜塔拉氏以及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的墓地两周王陵。所葬的先人辈分最高,是关外三陵之首。

兴祖直皇帝墓碑

兴祖直皇帝墓碑立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碑通高6.12米。碑首汉白玉,高1.50米,宽1.48米,厚48厘米,双龙盘结,碑额篆书“清代”2字,满、蒙、汉三体文字;碑身大理石,高3.40米,宽1.35米,厚38厘米,镌刻满、蒙、汉三体合璧;碑座花岗石,龟趺,高1.22米,长2.85米,宽1.48米。碑身阳面刻有“兴祖直皇帝碑文”,碑阴无字。碑立于新宾永陵碑亭中。

人物争议

《清太祖实录》记载的爱新觉罗·孟特穆世系,即孟特穆——爱新觉罗·董山——脱罗,与明朝或朝鲜的文献记载的猛哥帖木儿——董山——脱罗相吻合,应该是可信的。而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及其子福满则是不可信的。朝鲜《朝鲜王朝实录》记载董山的子侄甚详,却根本没有提到过他的所谓末弟锡宝齐篇古。《清史稿·阿哈出列传》评论:“隆庆、万历年间,后金诸部长未有名近兴祖讳者。太祖起兵,明人所论述但及景、显二祖(爱新觉罗·觉昌安爱新觉罗·塔克世),亦未有谓为董山裔者。”遍查《明实录》嘉靖、隆庆间来北京朝贡的建州各卫首领,无一人可比拟福满的。身为建州左卫的都督不能不来京师朝贡,如若来朝贡,《明实录》断不会有漏记之可能。明代辽东残档所记载的来抚顺市互市贸易的女真首领也无有与福满可比拟的。朝鲜人申忠一在万历二十三年末二十四年初(15951596),出使金朝,此时距离觉昌安和塔克世去世仅12年,其记录努尔哈赤的世谱为:“佟交清哈(觉昌安)——托时(塔克世)——奴尔哈赤”,其上则未有任何记载。女真素重视门第出身,如果努尔哈赤出身于爱新觉罗·孟特穆之家,其曾祖父是都督,申忠一不会不知道,更不可能漏记。根据这些理由,都督福满及其父亲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很有可能都是臆造出来的。

据《明实录》和《朝鲜王朝实录》记载,猛哥帖木儿一系从童挥厚到脱保因之间的世系传承比较清楚。《清实录》记载的太祖祖父以下的人物也屡见于明人文献中,只是兴祖福满和其父锡宝齐篇古不见于明文记载。以往的学者也多认为福满不是真实人物,从而有的学者据此推论爱新觉罗氏一系形成在努尔哈赤一代。但从《喜塔拉氏舅舅之孙子家的谱》记载的喜塔拉家族与努尔哈赤家族的通婚状况看,《谱书》明确记载了“阿古都督,显祖(爱新觉罗·塔克世或他失)宣皇后之父”,阿古都督的三世祖“都力绩”系“兴祖(福满)直皇后之父”,从阿古都督家的谱系,傍证福满是实在人物,不是虚构的。据喜塔拉氏谱书序可知“自始祖昂都里巴颜德,于明中叶迁于长白山嘉他拉地方践土而居,因以为氏,生子七人”。明中叶距努尔哈赤兴起时期已以百年以上,福满娶都力绩之女,与嘉塔拉氏祖先差四世,福满为努尔哈赤曾祖父,亦差四世,福满的活动期间大约在16世纪中叶偏早一点,杲子阿台娶努尔哈赤大伯父礼敦女,他失娶阿台女,觉常刚应为杲一辈人,则福满应该生活在王杲兴起之前,也就是嘉靖年间爱新觉罗·孟特穆衰落之时,爱新觉罗氏这一支从时间上推断上接猛哥帖木儿后代是吻合的。

参考资料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

永陵龙脉-努尔哈赤曾祖父爱新觉罗·福满.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8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