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乔治亚鸬鹚是一种海洋性的黑白双色鸬鹚,体型较大,体长约72-75厘米,翼宽27-30.4厘米。这种鸟类具有鲜明的外观特征,头部和背部覆盖着黑色羽毛,颈部、胸部和腹部则是白色的。此外,它们还拥有明亮的蓝眼睛和醒目的柑橘色鼻肉冠。
形态特征
南乔治亚鸬鹚的体型较大,体长约72-75厘米,翼宽27-30.4厘米。雄鸟的翼和尾巴长度通常大于雌鸟。它们的羽毛颜色呈现明显的对比,头部和背部为黑色,颈部、胸部和腹部为白色。这些鸟类的眼睛非常明亮,呈蓝色,同时还有一个显著的柑橘色鼻肉冠。南乔治亚鸬鹚的鸟嘴强壮且较长,上下喙侧带有沟槽,喙尖带钩,适合捕捉鱼类。它们的下颚基部有一个喉囊,鼻孔很小,在成年个体中几乎不可见。眼先区域裸露。颈部纤细修长,两翅长度适中,缺少第五枚次级飞羽。尾部圆形且坚硬笔直,含有12-14枚尾羽。足部位于身体后部,跗跖短且无羽,趾部扁平,后趾较长,且有蹼连接。当它们潜入水中捕鱼后,羽毛会变得湿润,因此需要展开双翅在阳光下晾干后才能再次飞行。
分布范围
南乔治亚鸬鹚的主要分布地包括南极地区的南极大陆、南极半岛以及南设得兰群岛、南乔治亚岛等多座岛屿。
栖息环境
南乔治亚鸬鹚喜欢栖息在靠近水源的岩石上,经常在海岸边活动。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擅长潜水,能够在水中利用其长而弯曲的嘴巴捕捉鱼类。它们通常是群居生活的,除了迁徙期间,一般不会远离水域。南乔治亚鸬鹚的食物主要包括鱼类和甲壳亚门。在狩猎过程中,它们会将头埋入水中追踪猎物。它们的翅膀已经适应了帮助划水的功能,能够与脚蹼一起使用来追捕猎物。一旦捕获食物,它们必须浮出水面才能将其吞咽下去。
繁殖行为
南乔治亚鸬鹚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双方共同建造巢穴,巢穴由树枝、海藻或水草等材料构成,通常建在海滨沿岸的岩石上。每年的11月至12月,每对鸟儿会产下2-3枚蓝色的卵。孵化期大约持续28-31天,幼鸟在出生约65天后会长出羽毛。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双方都会参与照顾幼鸟的工作。喂食时,亲鸟会将储存于粗大食道内的鱼肉吐出来供幼鸟食用。喂水时,则是由亲鸟将取回的淡水喷射进幼鸟口中。需要注意的是,幼鸟属于晚成型,即刚孵出时并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保护现状
种群数量
南乔治亚鸬鹚的数量正在减少,目前全球种群数量估计约为1万只。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