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墨头鱼
西藏墨头鱼(学名:Garra kempi),又名麻鱼、黑鱼,属于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墨头鱼属的鱼类。该物种分布于印度以及龙川江、大盈江等地,以及雅鲁藏布江和辨和伊洛瓦底江水系。西藏墨头鱼的体侧线鳞片数量在40至42枚之间,尾部有7至8条横条纹,体长可达11.3厘米。该物种主要栖息在高山溪流中。
形态特征
体长,圆筒形,腹部扁平,尾部侧扁。头宽,吻圆钝,前端有很多粗糙的角质突起。鼻前深陷,将吻分作两部,上部为游离的吻突,雄性更为显著,并具发达珠星,幼鱼不明显。口下位,呈新月形,上唇边缘呈流苏状,下唇有发达的圆形吸盘,中央为肉质垫,周缘有游离的薄片;其后缘较前缘略宽,上有乳状小突起,肉质垫与前端薄片间有一浅沟,须2对;鳞较大,腹面在胸鳍基部之前鳞极小。背鳍无硬刺。体背深黑色,腹部灰白,各鳍灰黑色,略带橙色,幼鱼橙色较显著;体侧每个鳞片后部均有一黑斑,故形成体两侧各有6条黑色平行的条纹。
体侧鳞的基部有一黑斑,联成体侧黑褐色条纹数条。雄鱼平时具有珠星,至生殖期更为显著。下唇向颈部扩张成一椭圆形吸盘,中央为肉质丝,周缘较薄而游离,上有小型乳状突起。下咽齿3行。
生活习性
喜欢栖息在水流湍急、水底多岩石的环境,常以肉质的吸盘吸附在水底石块上,属底栖性鱼类。以着生藻类、植物碎屑以及沉积在岩石表面上的有机化合物等为食,有时也食少量水生昆虫幼虫。
3-4冬龄性成熟。生殖期为春季至夏初,于流水中产卵。食物中多为着生藻类,常混以泥沙。成熟较早,产卵期均在3月份,产卵须有流水条件,故多在洪水期产卵。该鱼对栖息地条件有所选择,在产区范围内生活的个体受到水文等环境因子改变的影响,对其生长和繁殖很不利。
一般2冬龄鱼能长到20厘米左右,3冬龄可长到24-27厘米。肉肥厚,多脂肪,味极鲜美,是珍贵的经济鱼类,惟产量不大。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