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怨》是白先勇创作的短篇小说,篇幅较短,全文不足四千字,首次发表于1967年,后收录于小说集《纽约客》中,排在第二篇,在《谪仙记》之后。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本为官宦小姐的黄凤仪在家道中落后被母亲靠举债送去美国留学,两年学习之后,因生活所迫,帮母还债,最终沦落风尘的故事,展现了一代海外华人在国外的生活困境。

内容情节

《谪仙怨》说的是台湾女孩黄凤仪的故事。黄凤仪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是高官,一家曾住在上海霞飞路法国豪华房子,享受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来移居台北市。父亲在凤仪幼年时去世,家境衰落,但凤仪母女仍未能忘怀昔日的上流社会生活。母亲常到舅母家和她那些富有朋友应酬和打大牌,享受京剧和麻将等的昔日排场。带着母亲借的一身债和来这里找一个丈夫的殷殷期盼,黄凤仪来到纽约留学。在纽约大学受了两年洋罪以后,她开始在第六街的Rendezvous地下室里当高级应召女郎,在周末的晚上陪“老蜜糖”喝酒寻欢。白先勇黄凤仪的一封信起笔写这个故事。在黄凤仪给母亲的信里,她的语调潇洒轻松,她坦承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子,开始全天做事。后来这个出身官宦,“高高贵贵”的官小姐已经成了钱的奴婢,她的痛苦是因为少年时的穷困,她的快乐完全是因为赚钱和一百八十块一件的大衣。金钱本位的生活也许正是她彷徨迷失的原因,“纽约最大的好处,便是渐渐忘却了自己的身份”。这个自认为快活的中国女孩在酒吧被西方客人叫做“蒙古公主”,她奇异神秘的亚洲身份与东方相貌成了她的资本,成为纽约大都市里一个普通的性消费品。凤仪在大学认识了初恋男友司徒英,但因为司徒英在学校医院里养病期间和一位美国护士发生了关系,凤仪无法原谅这事,他们最终分手,司徒英与那位护士结婚。凤仪决定辍学赚钱,把赚到的钱寄给母亲,让她还清借舅妈的债。为了高薪,凤仪于深夜时分在酒吧出卖色相,当陪酒女郎赚钱。她常被人误认为日本姑娘,酒吧老板娘芭芭拉会以“蒙古公主”作号召为她拉客,将她推荐给一些四五十岁的“糖爹爹”。

创作背景

《谪仙怨》中主人公的起落人生与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密切相关。黄凤仪家在上海本是官宦人家,逃到台湾后沦落到欠债的窘境。此外,白先勇创作的这篇小说与他自身经历紧密相连,1952年移居台湾,1963年赴美完成学业,这是在写他自己的故事。

《谪仙怨》是白先勇在20世纪60年代赴美留学后写下的一系列留学生作品中的代表作。由于白先勇自己的留学经历,其对流落他国的中国人的生活以及生存的艰难困苦有着超常的理解和感受:“几乎所有在海外的中国人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漂泊感),我们好像没有一个很稳定的根的给养。”《谪仙怨》就是反映这种无根之感的一部作品。

人物介绍

黄凤仪,25岁的中国女孩。黄凤仪的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母亲竭尽所能地把她送到美国读书。在台湾经历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后,“赚钱是人生的大目的”这一观念深深地植根于黄凤仪的内心。在纽约大学受了两年的洋罪后,她在一家洋酒馆装扮成蒙古公主卖身求生。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谪仙怨》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逼良为娼的故事。黄凤仪沉溺在纽约繁华堕落的大都会氛围里,渐渐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忘却了台北市生活的困窘,因而感到轻松,这正是弱势的“中国形象”对自我无法肯定的象征,也是西方吞噬东方身份、中国意识的象征。在黄凤仪的身上,盲目的骄傲和深刻的自卑同时存在,她鲜明地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纽约社会中孤独、无力的华侨形象与其麻木、自卑、痛苦的心态。

艺术特色

《滴仙怨》采用了独特的语言形式,以不同于常规小说的叙事手法,由两个独立的篇幅构成,一个是信件独呈形式(凤仪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一个是场景白描形式(对凤仪在风月场景的白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让读者自己解码其中蕴涵的信息。

两个部分分别有小标题:《给妈妈的一封信》和"LOWER EAST, NEW YORK(美国东南部,纽约)”、在第一部分中,凤仪与母亲构成了一对对话关系,凤仪是表达者,以凤仪自我言说的方式呈现,她的潜在接受者是她的母亲。在这封信中,读者可以看出凤仪的乖巧、孝顺和自强自立。同时凤仪还是个自尊心强的女生,给母亲寄钱,不希望母亲在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如“你悄悄向舅妈借钱,看见你在舅妈面前低声下气的样子,难过得直想哭”。她无时无刻不担心在台湾省的母亲,担心母亲的高血压、失眠,还安慰母亲,让她放心自己。其中还常常流露出对曾经生活的怀念与留恋。第一部分还交代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凤仪因为现在工作的关系放弃了自己的恋人。因而,第一部分以信件的形式,凤仪自说的手法,展现的是凤仪本真的一面,所表现出的是一个乖巧、孝顺、自强自立和自尊心强的在海外留学者的形象。

而第二部分则采用他者言说的方式,描绘了凤仪在美国生活的一个片段,描绘了凤仪在酒吧的一个晚上,这是一个灯红酒绿充斥着饮食男女的场所。凤仪在第一部分所说的酒吧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而且作者是以客观的、冷眼旁观的叙述口吻描述了凤仪在酒吧的语言和举止形态,两种相异的叙事方式,暗示两个不同的语境。一方面是凤仪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的对话,不时流露出对母亲身体的担忧,对家乡的思念和过往生活的怀恋,展现的是本真性情的一面;另一方面是在美国东南部纽约的某个乌烟瘴气的酒吧里,凤仪与老鸨及凤仪与缥客之间的对话。作者设置的两个不同的空间语境各自为政,却又互为镜像。

作者简介

白先勇,作家、评论家,生于1937年。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树犹如此》等。近年来致力于昆曲的复兴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重新解读与推广,重新整理了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和高濂玉簪记》等。曾获第28届上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

参考资料

白先勇:在两个“梦”中,寻找灵魂的故乡.新华网.2019-03/29.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