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灰化作用是一种土壤形成过程,由季节性的还原淋溶作用引起,导致被还原的铁、锰与粘粒随着地下水向下迁移并在深层沉淀,最终形成浅色亚表层土壤。

形成原因

假灰化作用的形成原因是漂洗作用和表层潜育化的作用。表层的铁锰等着色化合物被还原淋失后,当环境干燥时,这些元素会在上部重新氧化并沉淀下来,形成了类似于灰化作用的地貌特征。因此被称为假灰化作用。这种土壤类型与灰化土外观相似,但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土壤有不同的名称,如苏联的“假灰化”、德国的假潜育、法国的淋溶过程以及中国的白浆土和水稻田中的白土。这些土壤都具有明显的淋溶层和淀积层,其中淋溶层缺乏粘粒和铁、锰物质,而淀积层则富含这些成分。

土壤特点

假灰化作用能够产生漂白层(E)和粘化层(B)。在粘化层上方与漂白层相接的位置,也会有铁锰结核沉淀。这种土壤剖面与灰化作用产生的剖面非常相似。

形成条件

对于假灰化作用的形成条件,有两种主要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季节性还原淋溶作用的结果,另一种观点则指出这可能是由于双层母质(两次沉积)重叠造成的滞水层所引发的现象。

参考资料

污泥石灰干化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豆丁网.2024-10-25

假灰化作用.中国知网.2024-10-25

灰化作用.灰化作用.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