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
中国第36次南极洲科学考察队,是指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所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的队伍。1980年初,中国开始进行南极考察。
2020年4月,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船已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暨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
简介
2019年10月15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从深圳市出发,首次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10月22日,搭乘107名考察队员的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离开位于上海市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前往南极洲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在极地科考中大显身手。在我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即将启动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2019年10月6日下午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交车仪式,由双方共同研发的“南极2”号极地全地形车将奔赴南极,助力南极科考。
据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主任、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副领队魏福海介绍,在我国即将开展的第36次南极考察中,国产化装备将会大范围应用。“极地科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国产化装备加入南坞极科考。
考察设备
在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南极洲,全地形车是名副其实的科考“重器”。据了解,作为一款全天候的水陆两用多功能车,“南极2”号能有效发挥水陆两栖、复杂地形适应能力和较强的机动运输能力,可承担人员物资运输,濒海海域、冰盖、陆地探路、人员设备搜救脱困等任务。与“南极1”号相比,“南极2”号还改造了底盘行走系统,应用了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低温性能和耐磨性能,能够在-41℃工作,其后车还加入了空调系统和新风系统,改善车厢“小环境”,让科考人员乘坐更舒适。
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2019年10月14日向深圳市公众开放,于10月15日启航首航南极洲,与“雪龙”号一起展开“双龙探极”,肘形成中国南极考察新格局。“雪龙2”号是一条以极地水域科学考察为首要任务、兼具极地考察站后勤物资运输能力的“绿色”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配备了“雪鹰301”(AW169型)直升机。到达南极后,一旦破冰船遇到特别密集的浮冰,可出动直升机侦查探冰。同时,直升机还将承担科考队员接送、货物吊运、空中救援、野外考察等任务。雪龙2”号满员90人,除40名船员之外,还有50名科考队员,大家将在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共同生活工作5个月左右。船内设有食堂、健身房、图书室、理发室等生活区域。
科考进程
2019年12月14日,“雪龙2”号配备的22米长柱状采样器下水。经过16小时的奋战,次日凌晨4时35分,“雪龙2”号成功获取南极洲海域底层沉积物18.36米。这是我国首次使用20米以上长柱状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在南冰洋取样,成功获取深海岩心样品,“雪龙2”号配备的先进科考装备,对深入研究冰-海-气-生相互作用、揭示南大洋与气候变化、南极海冰与生态系统、南极底层水形成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12月25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在南大洋宇航员海的东经45度断面进行海洋微塑料拖网取样作业。这是南极考察队首次在宇航员海开展微塑料调查,并成功获取样品。宇航员海是国际上了解较少的南大洋海域之一,通过在此海域实施微塑料调查,累积相关数据,掌握其分布特征和主要来源,评估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2020年1月5日,中国第36次南极洲考察队队员首次用大型底栖生物拖网在宇航员海开展底栖生物调查,这是中国在宇航员海首次开展海洋生态系统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海洋生态调查包括海洋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鸟类和哺乳纲等各个类群。同一天,科考队员在同一海域还布放了一套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潜标。自2019年12月开始在宇航员海开展综合科考以来,科考队员使用采水器、浮游生物垂直网和多联网、磷虾拖网、中水层鱼类拖网等,获取不同水层和不同大小的生物样品,以进一步获取各类生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生物多样性等数据。同时,科考队员通过走航全程观察获取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资料。长期以来,宇航员海的食物网和生物多样性罕镖为人知。在宇航员海开展海洋生态调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南极洲海洋生态系统的认知,进而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
2020年1月8日1时,载有多种海洋生物的大型底栖生物拖网从1200多米深的海底回到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甲板,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南极宇航员海综合科学考察。
参考资料
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在宇航员海发现微塑料.www.gov.cn.2020-01-09
中国首次在南极宇航员海开展海洋生态调查.www.gov.cn.2020-01-09
历时37天,中国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宇航员海综合科考.www.thepaper.cn.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