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育德
虞育德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视为贤人群体的精神领袖。他的事迹贯穿于小说的多个章节,包括第三十五至三十八、四十、四十四、四十六至四十九、五十三至五十六回。尽管他的事迹在这些章节中都有所提及,但主要事迹主要集中在第三十六和三十七回。
虞育德,字果行,是南直隶常熟市(现江苏常熟市)人。他出生于一个读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读书人,而他本人也以教书为业。直到50岁时,虞育德才中进士,成为应天府书院博士。他的一生虽然平凡,但也有着不平凡之处。在祭祀泰伯祠时,他被众人推举为首祭第一人,并在“幽榜”中排名第一。这源于他一生严谨守身,以修身积德、行善教化为宗旨,被誉为“临凡”的“神圣”。
人物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讲,“虞育德形象的塑造是作者最为重视的”。相比杜仪的个性十足,虞育德的形象就平淡得多,但这些看似平淡的情节,却是非常理想化得近乎于一个圣贤。小说首先是用第三十六回专门为虞育德“立传”,之后小说又以一些情节来深化其“儒圣”的形象。虞博士也是走的读书中举这一道路,不过他面对自己中举的喜讯没有像范进那样的疯狂,对待“举业”的态度也不像杜少卿那样激进。杜少卿是通过一系列惊世骇俗的异举达到了个性的升华,相比之下虞博士没有奇言异行,他的生活环境并不比其他士人特殊,但是虞育德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诠释着自己不平凡的观念。“纵观虞博士形象,在治国平天下方面无可道者,突出的是隐于朝市,以吸收容纳了庄禅的理学作心理调节,求得人格上的自我完善,精神上的相对超脱,心理上的平宁和谐”。一个农人跳水轻生,虞博士忙叫船家将人救起,在得知了农人生存的艰难时,他并不是理想式的把自己身上的十二两银子倾囊相赠,而是坦诚地说明自己也需要银子做盘缠,并送给农人四两银子。他并不是一毛不拔,但也没有做无名英雄的意思。在虞博士的身上,充满了中庸的节奏。他自然不是举业人群那样利欲熏心,但也不是像杜仪那样对恶俗的环境愤愤不平。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做泰伯祠主祭。虞育德进京会试中了进士,别人大多都虚报年龄以求重用,唯有他不在乎自己五十岁的“高龄”,据实上报,结果天子认为虞博士老迈,就给了他南京国子监博士的闲职。这就体现了虞育德弃虚返实的精神境界。对于贤人,他热心相交;对于举止不良的人,他也能宽容对待。他的本色就是真实平淡,这种真实使得他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当然,虞育德虽然淡泊,却同样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虞育德自然不是八股的拥护者,但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了仕途。他的社会责任并不是凭借政治权力而实现,而是通过自身的言行去对他人进行感化,以“礼”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作为。虞育德是贤人群体的领袖,标志着贤人群体“销磨四散”的“三门山贤人饯别”正是因为虞育德的离去。面对虞育德的离去,杜仪发出“老叔已去,小侄从此无所归依矣”的悲叹。虞博士的泰然,固然可以独善其身,可以引领贤人们做出一番事业,但终究无法打破时代的束缚,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可能彻底超越其时代的。